陈露:蝴蝶在呼唤

发布时间 :2022-02-15

​​本文发表于2022年2月2日“新浪体育”公众号——陈露:蝴蝶在呼唤

 

 

一抬手,陈露马上觉察出袖子重了!

 

为了更能镇住冬奥会的气场,编舞教练建议将藕荷色比赛服换成深紫色。

 

于是,等美国的经纪人将高级定制的新裙子,千里迢迢带进日本长野奥运村时,堪堪赶上陈露在自由滑比赛当天第一次试穿。

 

 

其实这两套服装,除了颜色,几乎一模一样。但由于袖子的钉珠临时换了一种,重量就变了。这对于要在冰面上,克服重力进行旋转、跳跃的花样滑冰选手来说,简直就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一股莫名的烦躁,顿时涌上心头。结束6分钟热身的陈露,焦急又无助:“袖子特别重,一直在抡我。怎么办呢?要不把它剪掉?”她还记得当时教练刘洪云,特别淡定地看了自己一眼:“你不是蝴蝶吗?蝴蝶就得飞呀。我一想,也对,这个事一下子就过去了。”

 

仿佛是蝴蝶在呼唤。原本三周跳的结束动作,被她临时加成了三周连三周跳,“因为整个人到了另外一个境界,浑身充满力量,滑疯了!”那一刻,在悠扬的《梁祝》旋律下,“冰上蝴蝶”用这样的方式,生动诠释了自己的蜕变,更动情地完成职业生涯的谢幕演出。

01

“我就是国家队”

 

一早就是注定的。

 

1976年冬天,前国家冰球队队长陈喜勤与乒乓球女将崔燕组成的体育世家,迎来第三个女儿。

 

陈露还记得第一次上冰的情景:“两个姐姐驾着我,两圈之后就能走了。”那种驰骋带来的眩晕、凉风拂过脸庞的畅快,让4岁的小陈露着了迷,“后来每天都让爸爸跟邻居家借冰鞋。”
 

 

家门口的露天冰场成了她最爱去的地方,哪怕轮到这群业余孩子们上冰时已是半夜12点之后,“我们就追着月亮,借着月亮光滑。每天凌晨两点起床,爸妈一说‘训练啦’,我一下子就起来了。”

 

如果用电影语言来还原,镜头里那个已经会两种三周跳的小姑娘,猛地一旋转,帽子就飞了出去;为了不让脖套被鼻子的呵气冻住,一定要记得过一小会就把它转一圈儿。而画外音可以是跟小伙伴们骑着自行车,后座上长竹子做的画圆器“噔噔噔噔”拖地的动静……

 

“真是冷啊!但只要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就不会觉得这是苦的。”除了这些现在被陈露点评为“好玩儿”的小故事,最让她难忘的还有家人的付出。

 

为了减缓刀刃的损耗速度,陈爸爸每天都要用油石棍磨冰刀足足三小时,“真的是铁杵磨成针,最开始是圆的,后来磨得比小手指都细。”

 

陈露在1992年冬奥会上

 

很快陈露就滑出了名堂,爱跳舞的她在考军艺和继续滑冰之间毅然地选择了后者,更成了中国花样滑冰队建队之初唯一的正式队员,“当年是‘两道一单’,‘两道’是大道和短道(速滑),还有一个单人花样滑冰,当年我就是国家队。”
 

陈露的孤独不仅仅是说,一人就是一支国家队的孤军作战,而是与花滑根基深厚的美国、加拿大、俄罗斯队相比,这张东方面孔犹如入侵的外来者。她打破了平衡,更带来了威胁。

 

“尤其运动员到达顶尖水平的时候,大家的差距能有多大呢?在那个年代,只有(对我)实在挑不出毛病,(冠军)不给你都不行的时候,你才能够赢得胜利。”

 

1995年,中国第一位花样滑冰世界冠军诞生

 

陈露深知既然改变不了现状,那就只能让自己释然,“不能放弃斗志,还是要用百分之二百的斗志激励自己。”正是这样一根“独苗”,为祖国实现了一次次零的突破。

 

先是于1990年的世青赛上斩获女单铜牌;1994年,17岁的陈露在利勒哈默尔冬奥会上获得季军;一年后,伴随着电影《末代皇帝》的配乐,陈露力压美国名将关颖珊登上伯明翰世锦赛的最高领奖台……中国选手里,世界花样滑冰女子单人滑世界冠军的殊荣,至今仍只属于她一人。

02

每天走在悬崖边上

 

国外冰迷们亲切地喊她“Lulu”,国内各种报道里更喜欢称她“冰上蝴蝶”,而台上台下,陈露都在演绎着“破茧成蝶”的故事。

 

1995年问鼎世锦赛后,陈露陷入了困境。一度退出大奖赛、挥别合作15载的恩师李明珠;1997年更是跌至最低谷,当年世锦赛仅列25位的她未能直接获得奥运会门票……

 

图片

 

“那是人生最黑暗的一段日子。从身体机能来看,是最鼎盛的时候,但是外界的干扰造成了运动成绩的直线下滑。自信心摔得粉碎,重拾自信的过程非常艰难。一想到训练和比赛,自己就会止不住地大哭,情绪的波动非常大。”

 

每天都在随时崩溃的边缘,像是在悬崖边上行走,好像一失足就会摔得粉身碎骨。”陈露说,当年还不知道“抑郁症”为何物,现在回过头来看,“那个时候自己是抑郁的。”

 

两个“陈露”,在拉锯着、对抗着。
 

“你知道自己可以,但不知道是否能坚持下去。天天给跟自己对话,你还要继续吗?你能行吗?”好在仿佛是与生俱来的,陈露的内心马上就会有另一个声音,毫不犹豫地告诉她,“我可以!我一定行!”

 

所以就不难理解,当她以落选赛第一名的成绩踏上长野冬奥会舞台时,为何会久久地跪于冰面,为何会在在等分区扑进教练的怀里泪流满面,跟蝴蝶的整个过程非常相似,我也是从那之后,对‘破茧成蝶’这句话有了更深的感悟。

 

图片

 

凭借这枚宝贵的铜牌,她成为亚洲第一位蝉联两届冬奥会奖牌的女子单人滑运动员!美国男子单人滑奥运冠军斯科特-哈密尔顿,在为NBC解说时不禁感慨道:“What a comeback!(了不起的回归!)”

 

只是这场美轮美奂的重生,对陈露来说,既是回归,也是告别。

 

收获这来之不易的奖牌后,她决定彻底告别国际大赛,随后远赴美国成为一名职业的花滑选手。

03

拿第二名都会哭的女儿

 

蝴蝶与花滑的缘分,还在继续。

 

飞到大洋彼岸之后,家人开始担心陈露的终身大事。这位被美国《人物周刊》评为世界上“最美丽的五十名佳丽”之一的东方美人,当时对另一半的要求是:一不找同行,二不找老外。

 

但真爱来临时,一切规则都不复存在。2005年,陈露与相恋五年的1992年冬奥会双人滑亚军、俄罗斯人丹尼斯-潘采夫,在深圳迈入婚姻的殿堂。

 

图片

 

两人的牵手竟是因为一块薄荷糖。

 

2000年,在美国参加巡回演出的大巴上,只剩最后一块薄荷糖的陈露,仍大方询问起周围的人。见大家都不感兴趣,她这才放进嘴里。坐在一旁的丹尼斯,明明慢了一拍,却大声回答说:“我要吃”。
 

陈露正为难着,帅气的丹尼斯突然靠了过来,用结结实实的一个吻,“偷”走了那颗薄荷糖,更“偷”走了陈露的芳心。

 

“其实我先生是比较含蓄的人,那次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后来陈露才知道,原来早在运动员时期,“洋老公”就有留意过自己。他还跟队友一起,为当时留短头发的陈露起了个“Chinese Boy(中国男孩)”的外号。

 

如今,他们的儿子陈司已经14岁,女儿安娜11岁,丹尼斯更是一路从美国追随爱妻到了中国。

 

图片

 

有趣的是,比起孩子们在中、俄、英文之间自如转换,丹尼斯至今依然是用英语与陈露交流。

 

当年一次与大公司的商业合作,开启了陈露对滑冰俱乐部的尝试。历经十多年的探索,她在深圳、北京、大连的冰场相继开业,成为了“北冰南展”当之无愧的践行者。家长们放心将孩子,交到陈露夫妇的手中。

 

扎着两条长辫子的女儿安娜,也正在回应蝴蝶的呼唤。

 

望着冰场上滑行、旋转的学员,听着女儿大声嘀咕:“我要练,要不别人要超过我了”。陈露的嘴角,总会轻轻上扬。眼前的这些孩子,不正是年轻时的自己吗?

 

出身于花滑世家的安娜,遗传了陈露对胜利的渴望:“我的梦想跟妈妈一样,就是拿到世界冠军的奖牌。”在姥姥的印象里,“安娜拿第二名都会哭”。

 

 

与妹妹相比,哥哥的志向则是成为一名音乐老师。尽管擅长打网球,但他却不喜欢竞技体育残酷的那一面,“他不愿意看到他的朋友输球。”陈露自然尊重孩子们的选择。

 

2017年亚洲青少年花滑挑战赛北京站上,安娜勇夺第一名。目前她保持着放学后,每天上冰一个半小时左右的训练节奏。

 

看到女儿重重摔在冰面上,化身为教练的陈露,脸上没有太大的表情变化:“花滑运动员的训练,就是摔出来的!不断摔倒,站起来,重新前行……这就是人生的缩影。通过学习花滑,可以让孩子们学会怎么去面对成功和失败。” 

 

 

在“后陈露时代”,中国女子单人滑在世锦赛上取得的最好成绩仅为第七名!

 

如今,担任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委员的她、被媒体问过无数遍“谁能成为下一个陈露”的她,单纯地盼望着更多青少年通过体育,收获真正的成长。

 

“练习运动项目不仅能掌握陪伴你一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养成许多很好的品质,(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文/何霞 图/见水印、网络)​​​​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