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主要是写给统治者的,老子希望那些君王能够悟道自然,从而无为而无不为。
我们在上面的章节已经分析了“自然”的含义,即是自己如此的样子。而“无为”则是对“为”与“不为”的超越,即不执着于“为”或“不为”,而是因循自然,随顺时势的为,也即是无为,是真正的为。当为则为,当止则止,如无必要,勿增其为,饥来吃饭困来眠,一切都随顺自然。
君王的自然无为,是为了使民自正、自化、自富、自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并且君王要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即不弃人,亦不弃物。总是以最宽广的心去接受事事物物,如其所言:“求以得,有罪以免。”这是世间伟大宗教的共法。
老子《第六十七章》有言: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三宝里排第一的是:“慈”,这是以道的宽广,母亲般的慈爱去包容事事物物,是以老子才会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报怨以德等等”这是从道的角度来看的。当然,在现实社会“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会更加实用些。
老子说: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
只有那些愿意承担起国家社稷的污垢和不祥的君王,才能受到百姓的爱戴,人民的拥护。
常言道:“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在《尚书·泰誓》里有言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论语·尧曰》亦言: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这些思想都体现了我们先贤伟大的政治思想。
《贞观政要》里记载了一个故事如下: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李世民)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诚疾,不可!”太宗:“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虽然李世民比不上那些圣王,也达不到老子标榜的最高统治者的要求,但在帝王专制的皇帝里面还算不错的。
老子《第十七章》谈到有四种统治者如下: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
百姓皆谓:我自然。
意思是: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只知道有他的存在;
次一等的,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
再次一等的,人民害怕他;
更次一等的,人民轻侮他。
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就不信任他。
最好的统治者是那么悠闲啊,他很少发号施令。等到大功告成,万事顺利,百姓都认为:我们是自己如此的。
李世民大概处于百姓亲而誉之的位置。
第一等就如“尧天舜日”人们只知道他的存在,却感觉不到任何压制和束缚,说明教化自然流行,人人各安其分。
如古《击壤歌》里所言: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后面三种统治者在老子看来就是“每况愈下”了。
说到古代的政治主要有四种:
即德治、礼治、法治、刑治。
这四种是互相为用的,即每个时代都有这四种制度,德礼使用的比重越大,说明社会运行越加良好。在小部落时代人数不多,比较偏重德治,随着国家的发展,人数的增长,礼治、法治的比重就会增加,但德治是非常关键的,制度不可能完美,如果领导人是无德之人,一定会找到制度漏洞中饱私囊,是以德必不可少,德者,才之帅也。
最差的是刑治,刑治用的比重越大,说明社会越乱,所谓乱世用重典。
在《论语》里孔子有一句话正好涵盖了这四种制度。如《论语·为政篇》,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意思是:
以政令来教导,以刑罚来管束,百姓免于罪过,但是不知羞耻;以德行来教化,以礼治来约束,百姓知道羞耻,还能走上正途。
这一句话就包含了德治、礼治、法治,刑治。德治、礼治是比较好的,法治或刑治则有后遗症的,儒家与道家在某些方面是可以相通的,也反应了儒道面对了同样的时代背景,孔子在论语里也说过“无为而治”这四个字,虽然与道德的“无为而治”内涵不完全相同,但有些地方是可以借鉴参考的。
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第五十七章》
孔子说:政者,正也。《论语·颜渊》
《礼记·礼运篇》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尚书·洪范》中亦言:
“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
这些资料都强调政治需要公正。
人要活下去有两个条件:仁爱和正义。
如《易传·说卦》所言: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一、仁爱: 让人活下去, 孔子说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就是仁爱。
老子的“慈,”也是内涵深刻,范围宽广的爱。
正如傅佩荣老师所言:一个社会文明的程度,与他对待弱势的程度成正比,越文明的社会,越关怀弱势团体。相反地,越是野蛮的社会,越是欺负这些老人跟孩子。
二、正义:让人觉得活得有意义。
综上可知:孔子老子都要求社会正义,唯有社会正义机会均等,才能激发更多人走向正道,才能激发普通民众的奋斗精神,这也是中国梦的基础。
对于政治,老子在《第五十九章》还提到:
“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是让统治者除非必要,否则不要轻易扰民,肆意妄为,否则伤筋动骨,于民于国都不是好事。即使到必须要改的时候,也要了解正反利弊的意见,然后进行整合,以制定出更好的制度,千万不能盲目行动,以至于“朝令夕改”那是很糟糕的,不慎其初,而悔其后,不亦谬乎?
是以老子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提到大国的做法还有以下章节: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第六十一章》
意思是:
大国居于江河的下流,处于天下雌性的位置,为天下所归附。雌性总是以安静来胜过雄性,因为安静才可处于下位。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就取得小国的信赖;小国对大国谦下,就取得大国的信任。所以,有的是靠谦下来取信,有的是因谦下而取信。大国不过是想聚养人,小国不过是想归附人。这样两者都可以满足愿望,而大国应该处于下位。
这里最重要一句话就是“大者宜为下”,亦如他在《第六十六章》所言: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意思是:
江海所以能成为百川归往之处,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这样才能让百川归往。因此,圣人想要居于人民之上,一定要言语谦下;想要居于人民之前,一定要退让于后。如此,圣人居于上位而人民不觉得有负担;站在前列,而人民不觉得有妨碍。于是天下人乐于拥戴他而不会嫌弃。因为他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与他争。
庄子总结老子的思想是“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庄子·天下》
就如《第八章》所言: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说:“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
《淮南子·齐俗训》中对:“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有如下注解:
狐丘丈人谓孙叔敖曰:“人有三怨,子知之乎?”孙叔敖曰:“何谓也?”对曰:“爵高者,士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处之。”孙叔敖曰:“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是以免三怨,可乎?”故老子曰:“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
人低为王,水低成海。这些都是老子写给统治者的灵丹妙药,老子所认可的领导方式是以“服务代替领导”,如其所言: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第十章》
“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第六十章》
“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第六十六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第八十一章》
在1978年,邓小平同志对科技工作者说到:“我愿意当你们的后勤部长, ”与会科技工作者都激动不已,于是中国迎来了一个科学的春天。
再如:
1985年5月19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对热衷于发号施令、说空话而不为群众干实事的领导作风进行了严肃批评。
他强调指出:“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从根本上指出了干部领导应是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的本质。
这也是老子以“服务代替领导”的理念。
虽说老子主要是写给那些统治者的,我们普通人也能从学到深刻的智慧,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统治者,也就是通过“虚静”从而达到启明,觉悟人生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