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艺术电影爱好者来说,《麦克白的悲剧》无疑是一首用复古曲调吟出惊骇感的黑色奏鸣曲。
入围三项奥斯卡提名(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的成绩也表明,这绝非一部顶着莎翁名剧改编旗号的俗套影片。
麦克白的悲剧
没有弟弟伊桑·科恩的帮助,乔尔·科恩独自拍摄的影片将会如何?这是许多人对《麦克白的悲剧》最好奇的地方。
其实,这一有关莎翁名剧的改编计划本就不是科恩兄弟的共同兴趣,准确地说,它是弗朗西丝·麦克多蒙德——乔尔·科恩的妻子少女时期的梦想。
据说,她早在14岁时便想在舞台上饰演麦克白夫人,一直未能如愿。2016年,她建议丈夫执导话剧《麦克白》,乔尔在品尝到这部经典的魅力之后,动起了将其电影化的念头。
从故事层面来看,由乔尔·科恩执导《麦克白》无比恰当。
不论是其成名作《冰血暴》,还是最著名的《老无所依》,讲的都是一个男人自找麻烦的故事。这一作茧自缚的主题,同样贯穿在《麦克白》中。
苏格兰国王邓肯的堂兄弟麦克白骁勇善战,刚为国王平定叛乱立下大功,却在归途中遇到三个女巫。她们预言麦克白将成为新的国王,而其同僚班柯的子嗣将世袭罔替,接任王位。
于是,在夫人的辅助下,麦克白暗杀国王邓肯,登上王座,却又在没有子嗣继承的隐忧,以及班柯儿子的威胁下一步步走向穷兵黩武、疯狂猜忌。
四百多年来,很多人都在分析主人公麦克白的性格,但对麦克白夫人的心理关注较少。
在《麦克白的悲剧》中,麦克多蒙德以老辣狠毒却又疯癫呆滞的极具反差感的表演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被压抑的女性心灵。
因无子而备受煎熬,因虚妄而陡生歹心,因失夫而终日梦呓,麦克白夫人的性格转变轨迹,放在如今看来,更富有隐而不发的深层意义。
总体来说,《麦克白的悲剧》并不是一部靠情节夺人眼球的影片。
毕竟,原作曾被多次搬上大银幕,其中更不乏奥逊·威尔斯、罗曼·波兰斯基和黑泽明(《蜘蛛巢城》)的绝妙改编。
《麦克白》(1971)
《蜘蛛巢城》(1957)
但乔尔·科恩依然找到了新的改编门径——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像质感,以及极简主义的造型风格。
开机之前,摄影师德尔博内尔和美术总监德肯特参考了大量艺术作品,比如弗里茨·朗的早期电影、茂瑙的《日出》、查尔斯·劳顿的《猎人之夜》,以及墨西哥建筑大师路易斯·巴拉干和日本摄影师杉本博司的创作。
《猎人之夜》
德尔博内尔曾与科恩兄弟合作过《醉乡民谣》和《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他表示:
“黑白画面自然会显得十分抽象和图形化。比方说,如果画面中突然出现蓝色元素,它很有可能让观众无法专注于莎士比亚的语境。而当那些蓝色仅仅以一种灰色调呈现时,人物面孔的存在感更强烈。”
关于接近正方形的画幅,他解释道:“决定使用1.37:1格式也是为了抛弃不必要的装饰元素。用特写镜头表现面孔时,两边没有任何多余画面。如果用变形宽银幕格式,左右会存在大片空白。”
乔尔·科恩的目的便是要让场景极度简化,回归舞台心理剧风格,再辅以黑白色调和表现主义式的尖锐造型,让影片在视觉层面更加清冷内敛,莫名生出伯格曼的《野草莓》和《第七封印》的深邃距离感。
不得不说,此番科恩兄弟虽然拆了伙,乔尔·科恩不再走黑色幽默路线,但他对于影像本身的大胆探索,以及对早期艺术电影的致敬,颇为值得称赞。
更多颁奖季报道
请见《环球银幕》3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