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horts! 两场女性电影映后谈 by 张律/尹丽川/阿美

发布时间 :2022-03-09



电影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被诟病为一种“男人”的艺术,除了演员以外,在一部电影的演职员表和其相关的宣传里,我们往往难觅女性的身影,在大银幕上,讲述的大多也都是男性的故事,女性在其中往往扮演着的,只是一个以供窥视的性感符号。


在一百多年前,美国的纺织女工们喊着“我们也要面包加玫瑰”的口号走上街头,为自己争取同工同酬和选举权,而在一百多年以后,这场斗争在电影行业中仍在继续。

 
20世纪初参加罢工游行的美国纺织女工


在当下的电影市场之中,女性观众已经成为了电影消费群体绝对的主力,但在电影行业,女性的声音却似乎弱不可闻。作为一种集丰富表现性与广泛宣传性为一身的“大众艺术”,以女性主体讲述女性故事的“她”电影需要更多的人看到,而女性电影工作者的声音,也需要被更多的人听见。


为此,2021 HiShorts! 厦门短片周特别策划“女性电影”主题放映,其中的几部影片:《与往事干杯》、《过年回家》、《牛郎织女》以及《福冈》,均以不同的风格和角度,对九十年代、新千年以及今天的女性境况进行了诚挚的描绘,与此同时,如同女性主义运动一样,在它们中又存在着一定的共通性,从而联结成为一个整体。


 向左滑动图片查看

《牛郎织女》(2008)

导演:尹丽川

《福冈》(2019)

导演:张律

《与往事干杯》(1995)

导演:夏钢

《过年回家》(1999)

导演:张元


国际劳动妇女节刚刚过去,为纪念并尊敬女性在社会各个领域所做的贡献,我们特带来《福冈》与《牛郎织女》的映后交流实录。


# 一场女性对男性的拯救之旅 # 


《福冈》的放映结束后,导演张律来到现场,围绕“情感”、“女性”、空间”等问题与观众进行交流,一些回答和思考,对于另外几部影片而言也是成立的。

 

影片《福冈》讲述了一个“平而不淡”的故事:首尔一家书店的老板与一位少女结识,两人相约共赴日本福冈,寻找到老板的昔日好友,在三人相处的过程中,他们的关系出现微妙的变化。

 

《福冈》论坛放映映后对谈现场

张律导演首先谈到了电影中的“漂泊感”——三人从一处行走到另一处,无所谓目的地,却又始终在寻找着一个归宿。在他看来,“‘漂泊感’可能是现在大家生活的常态,一个人活到一定的岁数,能够在一个地方做一件稳定的、持续的事,现在越来越少了……每一个人都是漂泊的。”

 
《福冈》截帧丨导演:张律


实际上,在张律导演的其他作品里,也或多或少能找到人物的“漂泊性”。这或许与他自身的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身为出生在内地的朝鲜族人,且多年辗转在中、日、韩、蒙等国家,同多国的演员合作、进行电影创作,这样的经历本身就是一种“漂泊”。


《福冈》截帧丨导演:张律


在谈到电影中的文学元素,比如《金瓶梅》和村上春树,张律导演回答说,自己并没有特意追求“文学性”。他没有专门设计它们的出场,而是一种自然的流露,是文学偶然“闯入”了这部电影;同样“闯入”的,还有电影中看似即兴的创作段落。


不过,张律导演并不将这些段落视为真正的“即兴”。


他认为,所谓的“即兴”也是一种“闯入”:“电影是用剧本等材料搭建的……在基本的材料之上,即兴的东西加入进来,能对电影中情感的充沛和厚度有所帮助。”

 

张律于《福冈》映后谈现场


电影是表达情感的艺术。在《福冈》里,几位主人公的情感关系构成了影片的全部内容,观众跟随少女素丹的视角,进入两位中年大叔的世界,了解到他们二十多年来一直沉湎于一段不甚成功的感情,当下的生活,是他们在过往的阴霾之下的延续。由素丹发起的福冈之旅,是他们打开心结、与自我和解的契机,于是,像时空复现一般,两人再次同时被一位少女所拯救。

 

《福冈》截帧丨导演:张律


素丹自己与一位当地书店里的女店员互生情愫,两位不同国籍、不同民族的女性,在东京电视塔的见证下,深情相吻。一些观众表示,对她们的感情何以走到这一步感到困惑,张律导演的回答是:“无论是男女,或者是女女、男男,都是最正常的情感的关系。很多爱情,(过程)只有她们俩才知道,我们是从结果里才知道的。所以我拍片子的时候,我知道多少,就是多少。”


《福冈》截帧丨导演:张律


他也强调,如果这场戏换成一男一女,可能大家就不会觉得奇怪,所以要思考,对与主流不一样的情感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态度。

 

张律于《福冈》映后谈现场

《福冈》论坛放映映后对谈合照


# 关于忍耐与爱的力量 # 


《牛郎织女》成片于2008年,这部影片的三大核心主创:导演尹丽川、编剧阿美、制片人文晏三人都是女性,同时其讲述的故事之中,女性也占据着某种主导性的作用。在男性主导的电影行业之中,这部影片的出现无疑有着某种强烈的象征意味。


《牛郎织女》截帧丨导演:尹丽川


无独有偶,在电影《牛郎织女》的映后交流活动中,导演尹丽川谈到,在影片上映之初,人们更多是从社会角度来看待它,如认为电影反映了底层人的困境、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状态等等,但今天,观众们已经发现了其中蕴藏着强烈的女性情感表达。

 

《牛郎织女》论坛放映映后对谈现场

片中,逼仄潮湿的出租屋,成为南下务工的一男两女唯有的世界,两位女人对男人的爱情,和她们之间亦敌亦友的关系,让三人形成了一个古怪而不稳固的三角结构。


空间的不断压缩和降级(故事中,三人从分住两间屋子变为一间,再到最后变为一座极具象征意味的土坑),逼迫人物将内心的情感和情绪和盘托出,而展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正是尹丽川导演拍摄此片的初衷。


《牛郎织女》截帧丨导演:尹丽川


影片中,张一饰演的大萍和颜丙燕饰演的海丽之间,形成了一种女性之间微妙的情感关系。作为插足她和陈进之间感情生活的“第三者”,海丽的存在无疑是大萍心中的一根“刺”。但海丽却成了大萍的“老师”,教她做饭,教她如何做一个母亲,教她如何在离开男人之后也能像一个真正的人那样活下去。


在最后,海丽戴上了大萍用毛线编制的帽子,而大萍和她的孩子也都戴着同款。两个女人和一个孩子似乎组成了一个家庭,陈进在其中反倒成为了被排除在外的“他者”

 

《牛郎织女》截帧丨导演:尹丽川


而这一切都源自于女性身体中的忍耐与爱的力量。大萍在影片中,一直在织着毛衣,就像是一个真正的“织女”,哪怕生活破碎不堪,她也不会去丢弃、去毁坏,而是伤痕累累的双手去编织、修补与创造。同时海丽对大萍母子的帮助和对创造更好生活的渴望,俨然也是编剧阿美创造的另外一个“织女”的形象。

 

借着女性的忍耐与对生命的爱达成故事的和解,是阿美在她的剧作中一以贯之的主题。在编剧阿美眼中,书写女性的故事是她源于性别身份的“自觉”。

 


“因为我是女的,我天生就会写一些女性的话题,这种视角是自身性别带来的,我没有刻意地想改变什么。”

 

而这种出于性别身份的“自觉”,便是女性电影人在创作“她”电影时最宝贵的部分。当我们试图去书写一个时代的故事时,书写者的身份同时也决定了这个故事到底是属于谁的。


在女性力量在电影行业愈发不可或缺的当下,我们期待着更多“她”电影的出现,在这个男性叙事的时代里,去书写属于女性的时代精神。





HiShorts! 厦门短片周是国内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最具品牌公信力的短片节展品牌,以“国际化、年轻化、中国美”为特色,在厦门市影视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下,HiShorts! 成功在厦门思明区、同安区、翔安区落地2届,活动包含竞赛、展映、论坛、市场、成长、社交6大板块,成为每年金鸡之后厦门最具吸引力的全国性青年电影文化活动。
经过4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HiShorts! 探索出一套适合短片竞赛的评审体系:每年征集来自70多个国家、2400部以上短片,内容辐射剧情、纪录、动画、实验、商业、MV六大单元;当代艺术家徐冰出任艺术顾问、韩国导演李沧东、张律、奥斯卡最佳美术指导叶锦添、《方形》导演Ruben Ostlund、导演李少红、张杨、章明、郑大圣、香港作家陈冠中先后担纲终审,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审制度得到了业界认可,成为2020豆瓣电影官方唯一合作影展,财新传媒社长胡舒立出席活动现场。
自诞生以来 HiShorts! 始终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力求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开风气之先:连续两年完成了最大规模的短片线下展映,在厦门放映150部短片,20部左右长片,13场映后交流和12场跨界论坛等,在全国已经连续举办了各类展映活动超过800场,并开创性地将跑步、音乐、读书会等形式引入电影节,2020年更是启动了全国最大规模的音乐影像放映,并设有政府晚宴、导演酒会、星光红毯、颁奖典礼等丰富的大型活动,策展理念先锋前卫,内容丰富、跨界多元,吸引了国内电影、纪录片、动画、音乐、文学、艺术、学界、媒体等各行业领袖。
下一个10年,HiShorts! 将致力于探索出一条青年影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并在不远的将来将HiShorts! 打造成为“有态度,有调性,有追求,有远见”的内容平台,以在影像媒介领域探索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复兴,引领未来青年文化新趋势。

- The End -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