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一位靖安县村民向文物考古所举报,称靖安县内有盗墓贼出现。这个举报立即受到江西省文物考古所的重视,文物考古所副所长徐长青决定亲自带队,前往靖安县实地查证此事。凭借他多年的考古经验来看,如果村民举报属实,在靖安县境内很可能会有一个规模不小的古墓。
以徐长青为首的一行考古专家,很快就来到了被盗古墓所在地。远远望去,此墓像是一座小山,当地人因为它外形酷似僧人化缘时使用的钵,所以称它为斋饭岗。但经常与古墓打交道的徐长青知道,这座小山外形的土堆,应该是一座古墓的封土堆。
徐长青等人在村民的带领下,很快就来到了一个盗洞前,显然,这座古墓已经被盗墓贼发现并盗掘过了。幸运的是,徐长青根据盗洞的情况来看,判断出这座古墓并未遭到盗墓贼的严重破坏,决定立即对其进行保护性发掘。
这是一座规模很大的古墓,仅仅去除它的封土堆,考古队就用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随着保护性发掘工作的推进,古墓大致的模样逐渐呈现出来。由于南方多雨,在发掘古墓的过程中,古墓上面覆盖的土壤,与雨水形成了淤泥,给发掘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经过考古人员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将整个古墓重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所有看到这一幕的考古人员,都被眼前的场景所震撼。因为,在这座古墓之中,并非只有一个棺木,而是整整47个,密密麻麻,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墓穴之中。
从这些棺木来看,它们已经被埋在地下很久很久的时间,有几个棺木甚至已经腐烂殆尽了,只留下一些残骸,证明着它们曾经的存在。考古人员将这些已经腐朽损坏的棺木也都统计下来,47个棺木同葬,真是一个奇怪的古墓。
这些墓葬中的人,究竟是什么身份?为何会有如此多的人被同葬在一个墓穴呢?
带着这些疑问,考古人员开始进一步对古墓发掘,在清理棺木周边的淤泥时,逐渐从淤泥之中发现了一些随葬的器物,但数量不多,与墓葬的规模有些不匹配。
根据墓中出土的一批瓷器的烧制工艺与特点来看,专家判断出它们被烧制的时间,应该是在春秋中晚期,距今已经有两千余年的历史。
徐长青看着这几件瓷器,联想到几十年前出土的青铜器,那三件青铜器出土的墓葬位置,距离如今这个墓葬不远,同样是春秋时期的物品。根据那三件青铜器上记载的铭文来看,它们属于一个叫徐国的诸侯国。
这三件青铜器出土时,因为数量不大,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它们出土的位置,距离这座靖安古墓仅有500米左右,它们又都是春秋时期的墓葬,很可能来自同一个时期,同一个国家——徐国。
考古专家据此推测,靖安古墓所在的位置,在春秋时期很可能是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位置,很可能是当时徐国的经济政治中心。
根据史料记载,徐国是一个规模很大的诸侯国,最鼎盛时期,江淮地区很大一部分都属于该国。但在春秋时期,在它的两侧分别是强大的楚国和吴国,相比较而言,徐国就要弱小很多。公元前512年,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徐国,终于在吴国发起的猛烈进攻下,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如果靖安古墓位于徐国的经济中心,那么古墓中的人就很可能是徐国之人,墓中人会不会是徐国某位大臣或者将军的墓葬呢?毕竟如此规模的墓葬,定然不会是普通人修建的。
随着发掘工作的继续,一位考古队员发现位于墓穴东南角的棺木上,似乎有金色浮现。徐长青得知消息后,立即前往查看,发现在这个棺木的一端,有一个类似金器的东西,这让他非常兴奋,决定亲自动手来清理这件物品。
徐长青是一位对考古事业极具热情的考古工作者,为了将金器完整地取下来,他将一张木板铺在棺木的前面,小心翼翼地开始了清理。在他的努力下,一个圆形的金箔被完整取下来,在金箔四周,还围绕着两圈陶片制作的环状物,在金箔和陶环上,都雕刻着精美的花纹。
看了这张精美的金箔后,有人认为金箔上神秘的花纹,可能是古人对太阳的崇拜,也有人认为,这是某种特殊的标志,可能是代表着家族的族徽,也可能是代表着徐国的某种标志。
徐长青认为,不论金箔代表着什么含义,这尊棺木的棺头,挂着如此醒目精美的物品,意味着棺木的主人,在徐国的地位一定十分显赫。
这座棺木,长3.5米,宽1.1米,比墓中其他的棺木都要大。而且,这个棺木有专门的墓穴和棺床,位置也明显要比其他棺木高出一截。最重要的是,从侧面观察这个棺木,可以轻易发现,在该棺木之外有外椁板的痕迹。这说明在这个棺木之外,曾经还套有椁。
在我国古代,有身份地位的人,死后的棺木,会放在一个类似盒子一样的东西中,这个东西就叫做椁,主要作用是保护棺木。只有一些具备身份地位的人,才会使用椁。这也更加证明,这个棺木的主人,身份不一般。
想要确切了解这位墓主的身份,就需要从棺木中寻找答案。一般地位如此高的墓主人,都会在棺木中随葬一些证明身份的陪葬品。地位如此高的墓主人,棺内的随葬品即便不能直接证明身份,也会提供一些线索,具体会是哪种情况,需要开棺后才能确定。
起初,徐长青对靖安古墓有自己的猜测,他认为,这个特别的棺木中,可能葬着一位徐国将军,他在与吴国交战时,与46名部下一同战死,这才同时葬了一处。徐长青带着这个猜测,开始主持开棺的工作,第一个要开的棺木,是这个墓葬的墓主之棺。
主棺的重量高达一吨左右,考古队借助了起重机的力量,才将它拖离了棺床。由于主棺常年被地下水浸泡,主棺之中已经充满了淤泥。随着紧锣密鼓的清淤工作展开后,主棺内部的情况逐渐清晰,但结果却大大出乎了考古队员,乃至徐长青的预料。
在主棺之内,没有出现徐长青预想的将军佩剑,也没有考古专家们猜测的大量随葬物,甚至在淤泥清理差不多的时候才发现,墓主人的遗骸,竟然因为积水常年浸泡,淤泥入侵,而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了。
终于,一名考古队员在主棺内发现了一枚龙形玉佩,上面有精美的花纹。玉佩很薄,仅有2-3毫米左右,晶莹剔透。在玉佩的一端,有一个圆孔,是用来穿绳子的地方。玉佩显然是墓主人生前佩戴之物,但凭借这枚玉佩,却无法确定出墓主人的真正身份。
对于这种罕见的情况出现,江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认为,主棺内没有陪葬品的原因,并非是棺木主人入葬时没有放,而是后来被盗墓贼给偷了。理由是,在主棺棺盖上,有两个拳头大小的洞,并且有人工痕迹。
但徐长青却另有想法,他认为主棺内没有陪葬品,就是下葬的时候没有放,而并非被盗。理由是,棺盖上两个洞看似有人工痕迹,但很可能只是自然形成的。最重要的是,靖安古墓的主棺,摆放的位置靠近墓道口,这样的摆放方式,与主棺摆放在古墓中心的常规摆放方式相违背。如果盗墓贼真的盗取了主棺内的物品,他们也绝对不会认为这是主棺,还会向古墓中间继续盗掘,但事实上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当然,两个人的猜测都有可能,但不管真相如何,依然不能确定墓主的身份。主棺开棺之后,下一步工作将是对剩余的棺木进行发掘,在考古队的努力之下,将剩余棺木全都安全地运至一个封闭的仓库内,准备在这里进行细致的清理的工作。
在古墓发掘工作当中,清理工作最是枯燥繁杂,因为古墓出土的文物,距今都有相当漫长的历史,稍不留神,就容易给文物带来无法挽回的创伤。仅仅是棺木中的污水,都只能用一个小吸管,慢慢地利用虹吸原理去除。
遗骨上的泥沙,更不能用刷子一类的硬物,只能用小喷壶慢慢冲刷,如此一来,又增加了积水,还要用小吸管再清除。诸如此类的繁杂工作,数不胜数,但考古的工作人员毫无怨言,认真地完成每一个动作,正是靠着这些细节才能最终将棺木中的情况还原。
随着清理工作的进行,47口棺木内的情况逐渐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经过专家对保存相对完整的骸骨进行测量和检测,发现这些骸骨之中,全都是15至25岁的妙龄少女。在这些棺木之中,也并没有发现任何武器,随葬品只有一些女性日常使用的物品,例如木梳之类,以及一些常用的工具。
如此多的女性,为何会在同一时间死亡,被一同葬在此处?她们与墓主人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随着清理工作的继续,一些细小的香瓜子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而且,随着清理工作的继续,各个棺木中发现的香瓜子越来越多,竟然达到了上百枚之多。从这些香瓜子保存的情况来看,徐长青认为,这些女子在生前全都吃过香瓜子,而且刚刚吃下不久,还没能香瓜子被消化掉,这些女子就已经死了。
也就是说,这些女子几乎是在同一时间死亡,难道是在战争中,被敌人一起杀害了吗?随着考察的继续,这种猜测很快就被排除了。因为,在这些女子的骸骨上,并未发现任何砍砸的伤痕,甚至连绳子捆绑的痕迹都没有发现。而且,从女子骸骨的姿势来看,全都采取了侧卧的方式,这样的姿势明显是人为摆放的结果,如果是战争杀害,不可能如此“温柔”。
不仅如此,考古工作人员在清理的过程中,在死者的骸骨关节处,还发现了一些神秘的结晶体。这些结晶体呈细长的菱形,颜色有深有浅,几乎在每个死者的骸骨上都有,又主要集中在颅骨、膝盖、牙齿根部等位置。
经过检测,发现这些结晶体是一种矿物质,人的骸骨为何会形成如此诡异的矿物质呢?对于这一现象,考古队员们提出了很多种猜想。有人认为,死者可能是在生前饮用的水质比较特殊,死后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也有人认为,这种结晶体的出现,或许与棺木中的香瓜子有关,这些女子生前食用的香瓜被人下了毒,导致香瓜子被吃下后还没来得及消化,主人就死亡了。而残留在身体里的毒药,经过地下上千年的变迁,就形成了这种特殊的结晶体。
这么多的女子,为何会同时在用餐时被人投毒?难道是殉葬吗?如此规模的女子殉葬,即便在古代也并不多见,让人不禁联想到曾侯乙墓。
在曾侯乙墓中,有大量年轻女子殉葬,一共有21位殉葬女子,年龄大多都在20岁左右,最小的女子年纪仅有13岁。这些人的身份也很容易分辨,她们是墓主人生前的侍妾。
曾侯乙墓与靖安古墓相比,规模明显要大得多,出土的文物数量和文物的珍贵程度,更远非靖安古墓可比。从这一点来看,靖安古墓的墓主身份,应该远没有曾侯乙墓的墓主人身份高贵,但靖安古墓中的女子却多达曾侯乙墓中陪葬女子人数的两倍,这又是为什么呢?
如果靖安古墓中的妙龄女子,真的是给墓主人殉葬,那么靖安古墓的墓主人究竟是什么身份?为何墓葬的规模不大,陪葬品不多,但殉葬的女子却如此之多?
随着考古工作人员清理工作的深入,再次发现了一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在这些女子的骸骨上,她们乌黑浓密的头发都保存了下来,从保存完整度高的骸骨来看,还可以看出她们生前所留的发式。
从她们的发式来看,她们的发式非常简单,只是在脑后的位置梳了一个垂髻。而且,在头发上没有使用任何装饰,只是用一根布带束发。从这一点来看,这些女子的地位显然并不高。但是,她们穿着的衣服却不简单。如果仔细去看,可以轻易发现,她们身上穿的衣服,有朱砂印纹残留。
朱砂在古代,是一种高级燃料,普通人根本使用不起。而且,这些女子的服饰极其精美华贵,从衣服来看,这些女子的身份必然不简单。如此一来,矛盾就出现了,这些女子的头发上没有任何饰品,按理说应该是身份低微之人,但她们却又穿着十分华贵的衣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想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顺利取下她们身上的服饰才行,这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春秋时期的丝织品,能够跨越两千多年保存到今天,本身已经是奇迹。如今,经过岁月的沉淀,这些保存下来的丝织品,早已经紧紧附着在死者的骸骨之上,加上丝织品的腐化,在分离的过程中,只要稍不注意,就会造成损毁。
这个艰巨的任务,落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高级工程师王亚蓉肩上。王亚蓉是一位对古代丝织品充满热情的考古工作者,拥有着对古代丝织品极高的热爱和丰富的经验,在她的带领下,几名同样是女性的助手,每天小心翼翼地进行丝织品分离工作,用王亚蓉的话说,这件工作十分枯燥,若是不能耐得住寂寞,就无法完成这件事情。
王亚蓉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她每天将所有的精力放在分离丝织品这件事上。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丝织品终于从死者的骸骨上分离开来。至此,分离工作结束,还要经过不断洗涤,不断地换水,除去丝织品上附着的污秽物,才能重新展现出丝织品的纹理。
在王亚蓉等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一张薄如蝉翼的丝织品被成功分离出来,当这张技艺精湛的丝织品出现在人们眼前时,无不为古人高超的技艺所叹服,这还仅仅是一张裹尸布而已。女子们身上所穿的服饰,制作更加精良,也更加精美。
当考古人员用精密仪器检测她们身上的布料时,惊讶地发现,有的纺织品中,每平方厘米内使用的经线,竟然达到了280多根,每根线的直径,仅有0.1毫米。这是什么水平呢?即便是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想要靠手工达到这样的程度,几乎不可能办到。
当年西汉马王堆汉墓曾经出土过一件重量仅有48克重的丝绸织物,已经属于古代纺织品中的顶尖水平,但它的经线数量,每平方厘米也仅仅才100多根而已。靖安古墓的纺织品出土后,不禁令人感叹,中国古人真的太厉害了,他们制作的丝织品,时隔两千余年,仍然让人觉得惊艳!
清理工作接近尾声时,考古人员在多个棺木中,都发现了同样的随葬品。它是一个类似于盒子形状的东西,是用竹子编成的,其中盛放了一些纺织使用的工具。有锋利的小铜刀,有玻璃珠一般大小的精巧纺轮,还有一些工具,考古专业也无法确定它们的用途,充满了神秘。想必,这些精美的纺织品就是出自她们之手,而这些不知用途的工具,可能就是她们能够纺织出如此精密纺织品的关键所在。
如果这些女子生前是宫廷的纺织女工,那么就可以解释,她们为什么明明地位不是很高,却可以穿着十分华贵的服装下葬。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此墓的墓主人,身份也就呼之欲出了,她很可能就是这些纺织女工的负责人。
那么,墓主人的陪葬品为何如此之少呢?如果这些女子真的都是为她殉葬,她的地位应该极高,陪葬品也应该更多才是。根据这种情况,考古专家猜测,这些殉葬的女子,在生前曾经集体用餐,却不知道在瓜果中被人下了毒。她们死后为别人殉葬,但却不是为了墓主人殉葬。因为,这个墓主人地位虽然比她们更高,却很有可能也是殉葬者之一。
据此分析,这座墓很可能是一座大型的陪葬墓,在该墓的四周,极有可能存在一个更大更高级的墓葬。
而在墓主人棺椁旁边的位置,有一个棺床是空着的,从位置来看,地位应该仅次于墓主人。但是,她最终可能没有死,应该是提前得知了消息逃走了,躲过了这一劫,这才在这个墓葬中,留下了一个空着的棺床。
当然,这些情况都是考古专家根据墓葬中所发现的文物进行的推断,2000多年前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还需要等到更多的相关文物出土,才能进一步揭开靖安古墓的真正谜团。
保护性发掘,是一项专业而又枯燥的工作,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是无法在这个行业长期保持热情的。古墓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了过去与现在,让今天的人们可以一睹先人的精湛技艺,可以了解曾经的历史。
正是因为有这些专业、细心、耐得住寂寞的考古工作者,古墓才能免遭盗墓贼破坏,让古人留下的文物,重见天日,向世人展示着属于它们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