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航空难举国悲恸,灾难事故后特定人群心理援助亟需加强

发布时间 :2022-03-24
​​图片

 

 

3月21日14时38分许,东方航空MU5735航班执行昆明-广州任务时,在广西梧州市上空失联并坠毁。机上载有乘客123人、机组人员9人。

 

图片

 

《人民日报》消息,一位参与现场救援的村干部告诉记者,发生事故的飞机已经完全解体,他在现场未看到遇难者遗体。他介绍,飞机坠毁引发了山火,现场附近的竹子、木头都被烧毁了,消防员赶到现场后已将大部分山火扑灭。
 

 

澎湃新闻报道称,梧州市北辰矿业有限公司的监控摄像头拍下了东航客机坠落瞬间:机头朝下直线坠落,空中疑未解体。

图片

 

东航客机坠毁事故发生后,民航局立即启动应急机制,派出工作组。梧州市消防救援支队立即调派23辆消防车、117名消防救援人员前往救援;广西消防救援总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调派南宁、柳州、桂林、北海、玉林、贵港、贺州、来宾、河池支队538名消防救援人员前往增援。南部战区梧州军分区、武警梧州支队、陆军某陆航旅、某合成旅、某空中突击旅,空军某运搜旅,武警驻事发地周边力量等迅速完成备勤,随时准备支援。

图片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组织12名重症、烧伤、骨外科、创伤等专家赶赴当地开展医学救援工作。同时,梧州市卫健委已派出80多名医护人员、36部救护车赶到现场,在现场设立救护点,安排好一、二线救治医院,设立快速通道,并准备血液以及各类抢救物资和设备。同时广西各地首批心理专家50余人陆续赶往现场

 

图片

作为专注成瘾、精神和心理的华佑医疗,我们注意倒广西壮族自治区卫健委派出了50余名心理专家,他们将在灾难救援中,以心理疏导或者心理危机干预的手段帮助罹难者家属走出阴霾,本期笔者约访到北京华佑精神康复医院精神一科朱凤艳教授,他将从公益科普的角度出发,让大家了解“急性应激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都有哪些症状,帮助研判哪些情况下需要心理援助,希望在一些危急时刻,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人群。

 

01

心理医生对重大灾难救援很重要

 

记者:朱教授,我们有看到广西卫健委派出50余名心理专家?心理专家在这种重大灾难救援工作中,会展开哪些工作呢?

 

 

朱教授:东航的事情发生突然,也非常的悲恸,在这个时间段咱们就不再聊东航的事情了,时间终会慢慢的治愈这些伤痛,我就之前洪灾、地震等一些大灾难,来说说心理专家在重大灾难中会做些什么工作吧。

 

面对一些重大灾难,一般说来,在痛哭、悲恸、无奈之余,人们都会极力去寻找自己的方法来渐渐减轻心理负荷,并寻求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情感支持。但是,并非每一个人都有这种自我解脱的能力,当环境和情感要求超出了个人的应付能力时,则会产生“应激反应”。应激反应可理解为一种躯体、心理或行为的不平衡状态,它涉及到躯体、认知和情感等各个方面,这种反应可在灾难刚一发生时即出现,也可能延迟至灾难发生后数小时、数天、数周甚至数年才发生。心理医生可以做出一些相应措施,帮助人们渡过难关。

 

02

“急性应激反应”的表现症状
 

 

记者:朱教授,“应激反应”都有哪些表现呢?临床上我们怎么进行判断?

 

朱教授:通常情况下,应激反应在2至4周内消失,我们称之为“急性应激反应”,主要可表现在:

 

(1)躯体方面:肌肉震颤如双手发抖和双腿无力、坐立不安、大量出汗、尿频、轻度头痛或胸痛、睡眠障碍等。

 

(2)认知方面:反复回忆灾害中痛失亲人、痛失家园的悲惨情景,注意力不集中、常无法做决断如不知道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不记得常用物品的名称,好象生活在梦中、不清楚周围发生的事或感觉似梦似真、云里雾里,回避社交,与他人交流困难,有时对同一件事情需他人重复多次才能理解。

 

(3)情感方面:严重的焦虑和恐惧、悲伤和沮丧、极易发脾气,有些甚至麻木不仁或否认悲剧的发生。如果这些反应随时光的推移而未见减轻或消失,超过六个月以上则称之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主要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受灾惨景魂牵梦绕,不由自主反复地回忆,剪不断理还乱。有时可出现短暂的“重演”体验,再度恍如身临其境,出现错觉、幻觉和强烈的情感反应。在失去亲人的纪念日里,有时又可出现强烈的情绪体验。

 

(2)对周围环境反应迟钝、麻木,失去了以往的兴趣爱好,像换了一个人,以往的踌躇满志变得渺茫悲观,喜欢独处,好见花落泪、望月生悲。

 

(3)长时间睡眠差、容易激动、易受惊吓。

 

这些症状和表现都是临床上的一个参考,当然我们需要明白,并不是所有人在灾难或者重大事故之后都需要心理治疗或者心理危机干预,多数人随着时间推移是能够自己逐渐恢复的,心理医生需要关注的是极个别可能会陷入极端情绪可能会形成疾病的人群。

 

03

正确的应对方法

 

记者:那朱教授有没有推荐的一些做法呢?

 

朱教授:救护工作者可试用以下几种简单方法:

 

(1)倾听:耐心倾听受灾者的哭诉,不时地点头以表示情感上的共鸣。有些会将其满腹哀怨一股脑倒出来,有些则会不厌其烦地诉说受灾当时的情景,或一遍一遍地讲述失去的亲人是如何如何,等等。请不要打断他们,因为倾诉是一种很好的情感疏泄方式,泪水亦是心灵创伤的清洗剂。

 

(2)告诉他们什么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以减轻这种正常情绪反应所带来的负性效应,阻断恶性循环。

 

(3)学会放松:缓慢地深深吸一口气,然后慢慢地呼出来,放松全身肌肉,可以缓解焦虑情绪。

 

(4)让他们尽可能用积极的应付方式去应对和承受痛苦,如上面所说的倾诉,以写信的方式寄托对亲人的哀思,高山之颠对亲人的呼喊,积极投身于生产自救中去,均可帮助卸载心理的负荷,等等。

 

(5)对出现应激反应者,尽早请专业人员进行诊治等等。总之,及时送去心灵的温暖,有助于抚平他们满目疮痍的心灵,尽快让他们恢复往日的笑脸。

 

04

重大灾难及事故后心理工作应加强

 

据了解,早在1994年新疆克拉玛依火灾时,心理干预就已经在悄悄进行。在2002年大连“5·7”空难后,北京大学某医院就有三位教授到大连为一些遇难者家属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收到了良好效果。


人出现心理危机和情绪危机时,理智受到压抑,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自我控制能力减弱,这时,如果缺乏一定的外界阻力及约束,极容易导致意外事件的发生。而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对发生情绪心理障碍者进行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治疗,使其尽快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预防发生心理或精神障碍疾患。朱凤艳教授认为重大灾难之后的心理干预和救助是必要的,但不应过度。


根据国务院《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年-2010年)》中的规定:“发生重大灾难后,当地应进行精神卫生干预,并展开受灾人群心理应急救援工作,使重大灾难后受灾人群中50%获得心理救助服务。”灾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咨询,对医师的要求非常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方能胜任。
 

 

积极开展重大灾难后受灾人群的心理干预和心理应急救援工作,评估受灾人群的精神卫生需求,确定灾后心理卫生干预的重点人群,提供电话咨询、门诊治疗等危机干预服务,对重大灾后受灾人群援助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们亟需加强的工作。

 

华佑医疗心理救助热线:400-1133-966

专家介绍

图片

朱凤艳教授

原卫生部疾控局重性精神疾病防治培训国家师资组成员

中国医师协会住院医师规培基地评审专家

华北理工大学精神卫生学教授

北京华佑精神康复医院精神康复中心主任。已公开发表科研论著和综述50余篇。作为副主编出版《实用临床精神医学》一书 。

专业擅长:各种心理问题与疾病(如睡眠障碍、焦虑抑郁障碍、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的诊断、治疗、康复指导,情绪管理及青少年心理问题咨询等。

门诊时间:星期二和星期日 特需门诊(华佑医院);周四 特需门诊(积水潭医院) ;星期三 知名专家门诊 (华佑医院) ;星期五知名专家门诊(积水潭医院)。

图片​​​​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