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线心声|她一天拨打600通电话

发布时间 :2022-03-28

​​编者按: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连日来,望城广大党员干部和志愿者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有关部署,以最快速度、最硬担当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在这场抗“疫”中,他们主动请缨,通宵达旦,用点点萤火,汇聚人间星河,守护一方平安。3月28日起望城区融媒体中心推出《“疫”线心声》专栏,记录他们战“疫”背后的点点滴滴,激励全区人民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我到白箬铺镇实地采访过三次,却是第一次走进龙莲村。


“您好,我是村委会的,请您尽快到卫生院去打第三针疫苗……”还未迈进龙莲村村委会的大门,我便清晰听见村干部与村民通话的声音。
每个人都被报表、数据、电话裹挟,忙碌其中,而村委委员谢珍莲也正对着电脑上的统计表,挨个通知村民接种疫苗。


“不撞南墙不回头”


眼角浮出的细纹仿佛在宣告谢珍莲已经不再那么年轻了,但她从来不曾将年龄当作临阵脱逃的“挡箭牌”。


17年的基层工作,她日夜奔忙于龙莲村的田间巷陌,家家户户了然于心。


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谢珍莲就没有了双休日的概念。白天整理数据、上门入户,晚上六点开始,直到十一点,挨个拨打村民电话,动员他们接种疫苗、做核酸,最多的时候,五个小时拨打了600多通电话。




“讲得口干舌燥,一晚上要喝好几大杯茶水。”谢珍莲笑了起来,仿佛这只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小事。


大部分时间,电话沟通都很顺利,但总免不了会有一些小插曲。有时候,一些村民并不理解谢珍莲的工作,只觉得麻烦。面对挂断的电话,谢珍莲总是毫不在意地再一次拨通,耐心解释:“不打疫苗、不做核酸的话,对你自己、对家人都不安全……”


苦口婆心、不厌其烦,谢珍莲做事从来都是如此,不论是电话流调,还是上门入户,一次不行,就第二次,两次不行,就第三次,她不爱走捷径,偏爱“不撞南墙不回头”。


“从来都把任务揽在自己身上”


“早八晚八”是村委会工作的常态,紧急状态下工作时长甚至接近十五小时,这些繁琐且重复的工作几乎占据了谢珍莲全部的生活。


前些日子,她将患有腿疾的母亲从坪塘接回家中,本想躬身照料,奈何公务缠身,常常深夜乃至凌晨才回到家中,母亲早已入睡。“心里多多少少有些愧疚。”谢珍莲如是说。


但好在,全家人始终全力支持她的工作,这也让谢珍莲能够在工作中心无旁骛。


“谢姐从来都是把任务揽在自己身上,所以她的任务总是最多、最重的”,同事王海燕常常受到谢珍莲的关照,温暖的同事情让她忍不住开口赞扬,“谢姐总说自己老了,但我从来都不觉得,她干起活来总是精力充沛。”


3月24日凌晨1点,村委会的办公室灯火通明,谢珍莲与她的6名同事还在统计着集镇人口数据信息以及场所码的安置情况。“当天晚上九点半打电话紧急召集他们过来,70多户人家,一户一户敲门核实信息,一家一家检查场所码。接电话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说不来,没有一个人有怨言。”党总支书记廖帅感到一丝欣慰,关键时刻没有人掉队。


去的那天,龙莲村村干部已经连续奋战半个月,村上的核酸检测扩面筛查刚刚结束第二轮,全村疫情防控工作走在了全镇前列。


“老百姓安全了,大环境稳定了,我们就安心了。”简简单单几句话道出了一名党员、一位村干部的朴实心声。


夜幕低垂,我以为他们的忙碌可以暂告一段落,但谢珍莲和她的同事们却仍然坚守岗位,此起彼伏的电话问询声的和记录信息数据的键盘敲击声,声声入耳。


今夜,这辛勤燃烧的灯火又将亮到几时呢?


记者手记:

深夜十二点,我坐在电脑前敲打着键盘,困意与清醒不停交织,此刻,我才隐约体会到站在抗疫前线那些疲惫却执着的身影拥有多么坚定的信念。就像谢珍莲一样,这位再普通不过的村干部,从来不觉得没有周末、连续加班是多么惊天动地的事情,自然,她真心觉得辛苦也是理所应当。


我知道人人都可以做选择,但总有勇敢的人选择背负起更多重担,换人间寻常、山河无恙。​​​​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