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是如何产生的?

发布时间 :2022-04-18
​​

“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被一些人背叛,也会给一些人带去被我们背叛了的感觉。接受(无论是自己身上还是他人身上)人性不完美的部分是我们每个人都必经的功课。

归根结底,背叛是一种行为,一个人做出了这样的行为,而不是这个人就是这样的人。把行为和人区分开来看,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很重要。

如果我请一个人来形容背叛,他大概会说:像钉子在木板上敲出的小孔;像身上的伤疤;像重新粘合的镜子……

无论如何,就是会留下永久性痕迹的东西。

只有你曾經信任過一個人,你才能在後來被欺騙,被背叛......

信任是如何产生的呢?

总结各方专家学者们的观点,大概可以看出,信任的建立与认知、喜爱、直觉,甚至对方的威慑力和身份有关。

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我们相信对方有“责任感”和“能力”,我们相信他们在这段关系之中的善意。

而在亲密关系之中,当我们决定信任一个人时,也就在无形之中让渡了自己的许多权利,而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赋予了对方伤害我们的权利。

毫无疑问,这是有风险的。

由此,当我们投注在别人身上善意的信任被践踏时,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试着平复——这就是背叛创伤:当我们信任的,乃至赖以生存的他人伤害了我们信任感与存在感时,创伤便发生了。

在人际关系中,每个人的敏感度不同,也就是当面对这件事情时是否产生强烈反应的状态有所不同。

有些人对于这样的分享差异毫无感觉,也觉得还好;但有些人却对这样的状态充满了失落与哀伤,或许不是他对于友谊的定义过于严苛,也可能不是他觉得自己所给的,跟别人所给的原来有这么大的落差,有可能只是淡淡地觉得这种隐瞒好像揭示了自己其实并不在对方的未来规划之中,好像揭示着他选择了自己,而非维护坚定的友谊。

如果你上网寻找,你可以找到无数关乎背叛的心理学研究,背叛这样的经验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让我们产生强烈的失落,甚至有一种身体真的被伤害的感觉。

而背叛又与信任的感觉是一种共振的概念,因为在内心建构出了信任的基础,也就有信任被毁坏的可能,当信任的认同与契约在一方心中最强烈的时候,另一方单方的毁坏,就瓦解了我们内心所形塑的契约,而倍感心境上的失调与不确定。显然当你表达你自己觉得被背叛了,就代表着你的内心真真实实地已经受伤了,那那个造成受伤的对方他又会如何观看到你的痛苦呢?

一些不经意下自己做出的决定,或许在友谊的框架之下,是一个不明智且不尊重对方的决定;但站在自己独立一人的生命角度,实在也没有什么错误,唯一可能的不理性,或许就是我们的隐瞒让自己没有机会多获取一些朋友的意见,让自己的决定变得更加完善。

背叛有时候是不经意的,有时候也可能是内心对自己的考验,你可能就是有意地不去信守承诺,因为这些承诺与黏着的感情实在有时候让人疲累,至于为什么疲累,可能是因为自己少了一些,对别人的责任多了一些。

所以友情不论是,纯粹的友情,或是比较功利考量的友情,分享或许都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决定,或许避免了背叛别人的机会,也避免了自己固持己见的不理性危险。但真实的考量,我们或许应该把这种一不小心就会产生的背叛状态,考量在生命中各式各样的情谊之中,友谊、夫妻与家庭等等,毕竟自我意识是自然而然发展的,一时的忽略情谊的考量,很自然就会落入背叛别人的陷阱。

就如河合隼雄说的,承认彼此的关系随时都有背叛的可能性,但还是觉得“他真是个好家伙”,这才是深厚的友情。

比起强度,将目光放在友情的深度上,或许就能避免背叛的发生。​​​​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