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坐落在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在三环路两侧分设东、西两个校区,是教育部直属、首批“211工程”高校、“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北外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外国语高等学校,前身是1941年成立于延安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俄文大队,后发展为延安外国语学校,建校始隶属于党中央领导。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归外交部领导,1954年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1959年与北京俄语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外国语学院。1980年后直属教育部领导,1994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于2014年。早在1985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就在英语系开设了国际新闻专业方向,是改革开放以后首批开办国际新闻传播学科的高校之一。2001年,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正式成立;2009年,国际新闻本科专业被批准为教育部特色专业;2013年教育部批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北外-博尔顿全媒体国际新闻硕士教育项目”;2014年,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从英语学院独立出来;2019年,学院“新闻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双万计划)。
学院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宗旨,以北京外国语大学雄厚的多语种教学优势为依托,以复语型、复合型、全媒体新闻实务教学为特色,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熟悉我国国情,通晓国际新闻传播规则的多语种、复合型、全媒体、跨文化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原香港《南华早报》总编辑王向伟、现任《中国日报》香港版副总编辑邹汉儒、现任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高岸明,原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杨澜、许戈辉等都是北外培养出来的优秀新闻人才。
学院建立了系统性的博士、硕士和本科培养体系。在研究生培养层次,新闻传播学硕士点下设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专业,其中,新闻学专业下设国际新闻传播(简称“国传班”)和国际新闻两个方向,传播学专业下设国际传播方向;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于2019年招生;国际传播博士点下设跨文化传播、全媒体国际新闻、全球传播史论、战略传播、中外戏剧传播比较研究等专业方向。
学院的“新闻学-国际新闻传播硕士”(“国传班”)项目积极与国家相关部委、国际组织建立共联共建的培养、输送机制,积极为学生搭建国内、国际实习、就业绿色通道,是中宣部、教育部国际新闻传播硕士培养重要项目之一。
学院与英国博尔顿大学合办的全媒体国际新闻硕士项目是国内首家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类教育硕士项目,迄今已经招收7届学生。该项目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得到用人单位广泛认可。
2022年 | 新闻学 | 390 |
传播学 | 381 | |
新闻与传播 | 367 | |
2021年 | 新闻学 | 371分 |
传播学 | 392分 | |
新闻与传播 | 355分 | |
2020年 | 新闻学 | 392分 |
传播学 | 390分 | |
新闻与传播 | 355分 | |
2019年 | 新闻学 | 355分 |
传播学 | 355分 | |
新闻与传播 | 355分 | |
2018年 | 新闻学 | 345分 |
传播学 | 345分 | |
新闻与传播 |
学硕
1、黎信著:《英语对外新闻报道指南》,北京:外文出版社,2009年。
2、陈力丹著:《世界新闻传播史》(第三版),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
3、李彬著:《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4、彭兰著:《数字媒体传播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5、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专硕
1、《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方汉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
2、《世界新闻传播史》(第3版),陈力丹,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
3、《网络传播概论》(第4版),彭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
4、《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第2版),董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5、《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教程》(第1版),陈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
6、《国际新闻报道双语教程》(第1版),李韧,法律出版社,2015年
2022
741国际新闻与传播实务
一、英英编译(40分)
关于中药的6段材料,改写成200字左右英文消息。
二、中英编译(50分)
关于元宇宙的四段材料,编译为200字左右英文消息。
三、中文策划(60分)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100年的主题策划案。
941国际新闻与传播综合能力
一、简答20*3(戏剧专业同学4必选)
1.新闻反转的防范措施;
2.刻板印象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3.记者职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
4.戏剧相关(可不选择);
二.论述45*2(三选二,戏剧专业同学4必选)
1.媒介融合的定义和对新闻业的影响;
2.新闻媒体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功能;
3.从技术、文化和社会三个方面,分析印刷时代和互联网时代传播的异同;
4.戏剧相关(可不选择)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一、名词解释(四选二)2*10
1.媒介即讯息
2.议程设置
3.后真相
4.VR
二、简答题(四选二,必选4)(15*2)
1.对深度采访的理解和看法;
2.新闻与宣传的不同与联系;
3.互联网传播的特点;(英文简答必做)
4.作为报道国际新闻的中国国际记者,有什么责任?
三、论述题(50*2)
1.中国媒介出海的背景价值措施;
2.在互联网时代透明性比客观性更重要对于这个观点怎么看;
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一、名词解释(4*10)
1.frame analysis
2.media event
3.delta virus
4.2022 Beijing Winter Olympic Games
二、简答题(2*20)
1.疫情期间国际传播的变化;
2.短视频制作对大学新闻与传播教育的影响;
三、论述题(2*20)
1.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适用范围说明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的异同;
2.人工智能和算法技术的背景下公众媒介素养有哪些变化?哪些是不变的?
四、分析题(30)
材料细节:
①国民党重重封锁,对中共污名化;②毛主张让“信得过的外国友人”进根据地了解;③对斯诺完全公开延安的生产生活;④领导人对斯诺讲述自己的私人故事。
问题:《红星照耀中国》为什么会引起轰动?延安时期在重重包围下中共邀请了斯诺来根据地写下红星照耀中国,抗战时期的国际传播实践给了我们现在讲好中国故事什么启示和借鉴以及有什么建议?
孙有中,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美国思想史、跨文化传播、英语教育。
袁军,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指导委员会主任,传播心理学会会长,中国广播电视史研究委员会副会长。
研究方向:传播理论与历史、媒介研究、新闻史、媒介素养等。
章晓英,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英国传媒、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新闻文本分析
姜飞,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主要研究方向:传播学理论,传播思想史,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传播,新媒体研究。侧重以下三个研究视角:一、从历史视角关注传播学学术史的发展,传播思想史的脉络,以及传播学作为社会科学重要分支在知识生产方面的贡献。二、从理论和政策视角关注跨越国界以及跨越文化的传播现象和规律,重点研究跨国媒体的跨文化传播现象。三、从技术视角关注传播科技的变迁在人类文明演进中的规律,关注日新月异的新媒体传播现象及其对传播理论、社会文化变迁的作用。
宋毅
教授,博士(美国堪萨斯大学传播学专业),无党派人士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主要教授课程
“教育统计与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传播学理论”、“跨文化传播理论”、“人际沟通理论”、“大众传播理论”、“学术写作”、“全媒体国际新闻传播实务”、“媒介理论与实践”、“英语公共演讲”等
主要研究兴趣
·跨文化/组群/教育沟通
·多媒体国际传播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清华大学-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教育经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学士。
工作经历:曾在新华社工作十年,任新闻研究所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编辑、主任编辑。
研究方向:国际传播、新媒体传播
谢庆立,博士后,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史/中国对外新闻传播史、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研究、国际新闻采编业务研究等。
高金萍,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宣传文化“四个一批”人才,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中宣部新媒体阅评专家,教育部新媒体思政评审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研究方向:新闻理论、全球传播、比较新闻学、外媒涉华舆情分析。
主讲课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全球传播理论与实践、外国新闻传播史、新闻伦理与法规、新闻传播研究方法、外媒涉华舆情监测与分析。
郑保国,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国际新闻与传播的历史与现状,专攻西方在华新闻史;国际新闻实务;战略传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