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嘉仪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平乐镇的金村,乍看之下不过是河洛大地上一个平常的村子,可对于中国考古界而言,金村就像一把能够揭开东周王陵谜底的钥匙。2022年6月22日,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来到金村东周王陵考古一线,了解考古工作如何让这片沉默的土地“开口说话”。
勘探工作将花费3年时间完成
接近40℃的高温天,考古勘探队员在金村的麦地上排成一排,向地面插入洛阳铲——这是正在进行的金村东周王陵考古调查与勘测工作。金村东周王陵考古,也是中国迄今最系统的一次东周王陵考古项目。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建都洛阳,史称东周,其25代王均葬于洛阳附近,分为周山、王城、金村三个陵区。1928年至1932年,金村8座东周王陵被盗掘出数以千计的金银器、青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至今仍流散在海外十多个国家。
迄今为止,国内已发现多处东周诸侯墓,但最高等级的东周天子墓一直没有完整发现。2022年年初,旨在厘清金村东周王陵区文化遗存基本情况的考古调查与勘测工作正式启动,预计勘探面积大约1.5平方公里,将花费3年时间完成。
“通过开展金村考古有助于弥补上述缺环,解决中国古代陵墓转型和传承来源这一重大问题,同时为深入研究东周成周城提供突破口。”在直播中,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刘斌博士说。
发现东周时期墓葬遗存
金村东周王陵考古调查与勘测工作启动近半年,虽然时间不长,但依然取得了一些成果。
“考古出土的黑色炭灰遗物,并不是呈点状分布,而是呈层状分布,推测是积炭层,这印证了东周时期墓葬中的特殊葬制——积石积炭墓。”刘斌说,在调查勘探过程中,还发现了木片、木炭、骨骼。木片很可能是来自地下的棺椁,木炭可以说明墓葬里面有积炭情况。此外,出土的骨骼较大,推测不是人类骨骼,很可能是陪葬车马坑中马匹等动物骨骼。
“前段时间,我们还发现了云母片,这种矿物现在用作绝缘材料,但在古代,从东周到魏晋,云母片是用来装饰墓葬的,因为它有光泽感,可以贴到木头上作为装饰,或者将整个墓葬铺一层。我们推测当时墓葬中大量使用云母片,可能与墓葬等级有一定的关系。”刘斌说。
历史上,金村这片土地曾在上千年的时间里繁衍生息。东周文化层之上,还叠压着秦汉、曹魏、西晋、北魏文化层。此次考古调查与勘测,也发现了东周时期以外的其他时期的物质遗存。
“比如瓦当,我们在这里发现了一种黑色磨光瓦当,它是北魏时期典型的皇家建筑构件。此外,还有卷云纹瓦当,这种瓦当的使用时间非常长,其所属时代还得结合不同地层和勘探伴出的其他出土物质来判断。”刘斌说。
洛阳铲助力考古人揭开谜底
帝王陵禁止发掘,这是中国的一道考古铁律。此次金村考古限定在调查和勘测两个环节,以全面了解金村王陵、陵园、附属墓葬、车马坑等为重点,但不涉及对东周陵寝的发掘。
勘探如同隔皮摸骨,主要依靠的工具是洛阳铲。在直播现场,我们看到了洛阳铲带出的膏状黏土,它是一种经过沉淀、精选的泥土,作为棺椁周围密封用土,是判断地下是否有墓葬的重要依据。
刘斌介绍,此次考古工作,除了传统的考古钻探方法,还将采用更现代的物探技术,比如高密度电法勘探——不同物质成分具有电性差异,通过采集不同深度的视电阻率值,可以推断地下埋藏物体的形状和特征,这尤其适用于埋藏较深的遗迹。
利用洛阳铲加上现代物探技术,考古工作者将更容易逼近东周王陵的谜底。金村这片沉默的土地也将“开口说话”。(洛报融媒记者 刘嘉仪)
(原载于2022年6月25日《洛阳晚报》A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