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有益于健康,这已经是世人皆知的事情了。日本曾对百岁老人调查发现,有四成百岁老人长寿诀窍是一生嗜茶如命,有八成百岁老人有饮茶习惯。显然,茶不但养生,还能养命。
有人说,茶叶性偏凉,久服有伤阳之弊端,所以饮茶要适度。这个观点有没有道理呢?
我认为,茶并非适合于每一个人。我的理由是:其一,人的体质不同,是否适合饮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某人饮茶后感觉不适,或身体有寒凉感,或易腹泻,建议少饮茶或不饮茶。这类人的体质往往偏于阴盛阳虚。反之,若饮茶后感觉很舒服,或无所不适,那么不妨继续喝下去。
其二,若饮食过于肥甘厚腻,或生活工作中有各种压力、烦恼,就容易在体内产生郁热。郁热内灼五脏,无益于健康。此时若能饮茶,即有益于消除郁热。
其三,茶是一种非常平和的饮品,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茶的历史源远流长。这也充分证明,饮茶无毒。
比如,国内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就曾经记载说,早在周武王时期,巴蜀古国地区就曾经向周武王进献过茶叶。
到了魏晋时期,文人与茶开始相互结合,鉴于长期纵酒的危害,当时许多玄学家、清谈家从好酒转向好茶。唐代时,吃茶已经成了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书于唐代大中十年(856年)的《膳夫经手录》就记载说,当时唐帝国境内“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不得一日无茶”。
到了宋代,饮茶开始更广泛地深入平民百姓家庭,当时人记载说:“茶非古也,源于江左,流于天下,浸淫于近代。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靡不用也。”
由于茶在宋代开始广泛流行,因此宋人自己也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而“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说法,也正是从宋代才开始出现。
其四,茶的种类不同,其性质亦有所不同。比如,绿茶中的碧螺春、青茶中的铁观音即属于寒凉性的;青茶中的乌龙茶、大红袍即属于中性的;红茶、普洱茶、六堡茶即属于温性的。
我的观点是,不同体质可选择不同的茶。比如,寒性体质可喝温性茶,而热性体质不妨喝凉性茶。再者,不同季节亦可选择不同的茶。比如,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茶,冬饮红茶。通过分析体质和四时来饮用不同的茶,这也是一种不错的养生方法。
茶对于健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而茶之应用,以祛邪解毒为始。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乃解。”
饮茶解毒也有现实意义。有学者指出:“人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来自空气、水、农药、电器等各个方面的污染,而且现代人的饮食结构也与过去大不相同了,饮食解毒变得尤为重要,而茶叶的解毒功能特别强,可以和体内很多毒素结合成不溶于水的物质排出体外”;“现在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不够健康,喝茶其实是一种低碳的、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提高免疫力,是去火排毒、清除体内垃圾最简单、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
对于这个观点,我非常认同。特别是一些性偏凉或中性的茶,可中和体内的热毒。从中医来分析,饮茶不但可以“利小便”,还能“利大肠”。显然,饮茶可以使体内的热毒浊邪从大小便而解。
古人论茶,亦以茶为“万病之药”,用以预防或辅助治疗多种疾病。一般认为,茶有安神、醒酒、坚齿、明目等多种功效。
《新修本草》则对茶所具有的药性、功能以及饮用方法等作出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如“主瘘疮,利小便,去淡渴,令人少睡。秋采之,主下气,消宿食”等。在《本草拾遗》中,陈藏器对茶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显然,对于茶的治病效果推崇备至。
虽然茶能治病,但从历史来看,茶多被看作是大众的饮品,而且是有疾病预防作用的日常饮品。特别是在唐代时期,饮茶之风已经十分盛行,而茶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文人群体之间的关系也日益紧密。
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有其文化价值。我的观点是,文化是可以和谐心身的。以文化心,以心安身。以茶作为载体的茶文化,即有和谐心身的功效。
饮茶,可体味茶道。有学者认为,所谓“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人人都有自己的茶道,俗有俗的茶道,禅有禅的茶道,道家有道家的茶道,佛家有佛家的茶道,儒家亦有儒家的茶道,不一而足。简而言之,品赏茶的美感之道,亦能让人心身归于和谐。无疑,这是有益于健康的。
饮茶不但能养生,能治病,更能养心,还有提升道德的功效。唐代刘贞亮围绕茶所具有的功能做出了系统的论述,即“以茶散郁气、驱睡气、养生气、除病气、利礼仁、表敬意、尝滋味、养身体、可行道、可雅志。”如此说来,饮茶的利益实在是太大了。
行文至此,赶紧收尾,心有所感,且饮茶去。
常有朋友问我,在市面上找不到好的茶,能否推荐一家卖茶的店家。在此我愿意推荐我的朋友的店铺:云南省丽江市 阳光100艺术小镇,旅行者音乐家民宿,张超18687996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