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幸福的云端跌落

发布时间 :2022-07-21

​​《红楼梦》里最幸福的女人是书中提到的第一位人间女子封氏。不是吗?作为已婚女子,封氏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拥有丈夫甄士隐独一无二的爱。甄士隐是甄家的独子,没有兄弟姐妹。如果有的话,在甄家落败之后,他就会投奔自己的兄弟姐妹,而不是去投奔岳父封肃。再说封肃那么势利,如果甄士隐有其他人可以投奔,他也不会收留他们。他会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会叫他们投奔甄姓族人。

在视传宗接代为第一要务的封建社会,作为家中独子的甄士隐早婚的概率很大,他可能像贾蓉一样,不到二十岁就结了婚,那么他和封氏的年龄差距就不会很大。甄士隐出场的时候,年已半百。他们唯一的孩子英莲才三岁,这个岁数是虚岁,英莲的周岁才两岁。假定封氏在四十五岁的高龄生下英莲的话,此时的封氏就是四十七岁。如果把封氏的年龄还往年轻点推断的话,封氏此时可能是四十五岁。总之,封氏和甄士隐的年龄相差是三到五岁。

在甄英莲出生之前,甄氏夫妇一直没有孩子。假如有孩子早夭的话,作者就会做一番介绍,像林如海的儿子三岁夭亡、贾代化的长子贾敷八九岁的时候死了、秦业的养子早夭等等,诸如此类。在约三十年的婚姻生活中,甄氏夫妇一直没有孩子,后来有了英莲,也还是个女儿,根据男权社会的观点,甄家还是没有儿子来承嗣宗祧。即便如此,甄士隐仍然不纳妾。如果甄士隐有小妾的话,书里也会提及,就像提及林如海有几房姬妾一样。所以,甄士隐一直是与封氏相伴相守。他们深深相爱,感情极佳!封氏拥有的就是丈夫独一无二的爱!在当时的社会里,这是多么难得啊!

古代的婚姻绝大多数是长辈包办的,多数夫妻在婚前面都没见过,为什么封氏会得到甄士隐如此深情呢?原因在于二人性情相投。甄士隐“禀情恬淡,不以功名为念”,封氏“性情贤淑”,二人相配,真是巧极了!封氏的贤淑在于她面对“不以功名为念”的丈夫,不去劝他追逐功名,随夫而安。如果封氏和薛宝钗一样,看不惯丈夫的作派,也去“借词含讽谏”的话,那么甄士隐必然会疏远她。

除了“性情贤淑”,封氏还“深明礼义”,这一点体现在对待接济贾雨村的态度上。当时的贾雨村十分落魄,作者通过甄家的丫鬟娇杏的视角表达了这一点:

那甄家丫鬟撷了花,方欲走时,猛抬头见窗内有人,敝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这丫鬟忙转身回避,心下乃想:“这人生的这样雄壮,却又这样褴褛,想他定是我家主人常说的什么贾雨村了,每有意帮助周济,只是没甚机会。我家并无这样贫窘亲友,想定是此人无疑了。怪道又说他必非久困之人。”(第一回)

这段文字透露出来的信息非常多,它首先是描写了甄士隐欣赏贾雨村的心态。贾雨村寄居庙宇,穷得身着“敝巾旧服”,甄士隐没有以贫富论英雄,而是觉得他“必非久困之人”,因为贾雨村确实有才华,后文中贾雨村的两诗一联证实了他的才华。

除了欣赏贾雨村,善良的甄士隐还想接济他,这为后文他资助贾雨村的情节作了合理的铺垫。甄士隐身为本地望族,与贫寒的贾雨村有着天壤之别,却没有倚富嫌贫的势利心态,其人品之佳与后文中跟红顶白的封肃成鲜明对比。

此外,甄士隐绝非普通的乐善好施,他还十分注意受济者的自尊心,他在寻找机会以顺其自然的方式去救助贾雨村。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尊重他人,难能可贵。作者对甄士隐的形象塑造很细腻。

既然甄士隐想着的是如何友好又不伤人体面地接济贾雨村,那么他的这种心态就不会随便向外人诉说,像对严老爷之类的士绅,他肯定不会说,否则他就是假慈善真作秀了。但是娇杏却知道得一清二楚,以致于她一看到“敝巾旧服”的贾雨村就知道这人是谁,想起主人欣赏他的态度和想找机会接济他的想法,说明甄士隐在家经常提起这事。当然,甄士隐绝不会经常向一个丫鬟提起,只可能是向他的妻子经常提起。

那么娇杏是怎么如此清楚地知道甄士隐的想法的呢?有三种可能。一是来自甄家仆人之间的互相传言。二是她是甄氏夫妇的近身丫鬟,经常听到甄士隐和封氏谈及此事。三是她是封氏的贴心丫鬟,封氏与她闲聊时告诉她的。当然,通过后面甄家败落后她还留在甄氏夫妇身边的情节来看,后两种的可能性较大。但是不管是哪种情况,前提都是甄士隐经常向妻子提起自己想接济贾雨村的想法。如果封氏反对丈夫的想法,不同意接济贾雨村,那么甄士隐就不会经常提这事。甄士隐不经常提的话,娇杏就不会记忆深刻,更不会一看到贾雨村,就立刻想起甄士隐说过的话。

中秋之夜,甄士隐拿出银衣接济贾雨村的时候说:“愚虽不才,‘义利’二字却还识得”。义,就是道义。封氏也“识得”。礼,就是知书达礼,在接济贾雨村的同时,还得注意要礼遇其人,不得伤害他人的自尊心。“深明礼义”的封氏赞成接济贫儒贾雨村,她和她丈夫是心心相印。

娇杏初遇贾雨村的这段描写非常精彩,它仅以百余来字就把甄士隐的人品、甄贾二人的友情、甄封二人的夫妻情巧妙地通过一个丫鬟的心理活动呈现了出来,其人物的性格逻辑、处事态度是一环扣一环,还为后文相关的情节开展作了合理的铺垫。通过这段描写,我们确切地知道,“深明礼义”的封氏是丈夫的知音,与丈夫同气连枝,再加上她的“性情贤淑”,所以封氏在漫长的婚姻生活中收获了丈夫独一无二的深深爱恋。

不过,书里还有一名女性也收获了丈夫独一无二的爱,情况和封氏差不多,她就是秦业的妻子(以下简称“秦妻”)。秦业比甄士隐更晚生孩子,“五旬之上方得了秦钟”。由此推算,秦妻也是四十多岁才生孩子。在漫长的等待中,秦业同样没有选择纳妾来繁衍后代,而是去养生堂抱养了一双儿女。这一点书中也有佐证。宝玉急冲冲地来看望病重的秦钟,直接冲入秦家的内室,搞得秦钟的两个远房婶母避之不及。秦妻早亡,如果秦业有小妾的话,当时在内室接待秦钟的婶母的就应该是他的小妾。可宝玉没有撞见秦家小妾,只撞见了秦钟的婶母,说明秦业根本没有娶妾。

封氏和秦妻结婚三十年左右,四十多岁才生孩子,看上去不可思议,但在生活中也不是没有可能。有的妇女在最佳育龄期没有怀上孕,人到中年,怀孕的机率反而有所增加,这在现代医学上也是有研究定论的,只是这种情况比较罕见。

在感情上,封氏的幸福程度和秦妻不相上下,但是在物质上,封氏还是要比秦妻幸福,因为甄家比秦家富裕。秦业为了儿子秦钟上贾家学堂的二十四银子的贽见礼东拼西凑,可甄士隐资助非亲非故的贾雨村,一出手就是五十两银子加两套冬衣,贫富差距显而易见!

书中介绍甄士隐是一名乡宦,其实他根本不在乡间当官。“乡宦”这个词其实表达的是甄士隐的出身,就像说某人出身于工人家庭、农民家庭、干部家庭一样,指的是他的父辈或祖辈是工人、农民或干部,他本人不一定是工人、农民或干部。甄士隐的父辈或祖辈做过乡宦,因为他们在乡间为宦兴业,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所以甄家成了公认的望族。甄士隐本人根本不懂农务,也不懂得经营和管理农庄,只需要依靠像乌进孝那样的能干庄头替他打理农庄,每年收取年成便可过上“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的舒适生活。

像甄士隐这种依靠祖业实现财富自由的人在《红楼梦》里也非个例,那个差点成了甄士隐的女婿的冯渊也是如此。冯家的财富跟薛家相比,当然是小巫见大巫,但是冯渊买得起女孩作小妾,那也是非常有钱。贾赦买嫣红作妾,花了八百两银子,那冯渊买英莲估计花费也不少,可以想见冯家的富裕程度。

甄家冯家这样的富农地主能一代代地累积财富,变成望族;而林如海秦业之类的达官贵族当官却越当越穷,以致林黛玉最后“一无所有”,“一草一纸,吃穿用度”全都要依靠亲戚供给,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但这就是现实。官场上的应酬、礼尚往来、更高一级的权贵的卡拿索要实在太多。官做得越大,开支就越大。贾家如此豪富,光是对几个太监以借钱为名的索要都难以承受,要东挪西凑,就可见一斑了。富农地主只要诚实经营,不乱花钱,确实能积赚家业。《红楼梦》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这些都是真实的写照。

物质财富固然不是判断婚姻幸福的标准,但是婚姻生活却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就是这个道理。封氏嫁到甄家,既收获了甄士隐真挚的爱情,又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女儿也“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她不是《红楼梦》里最幸福的女人,那谁是呢?

然而,这云端上的幸福随着一个元宵节的到来节节跌落。英莲遗失了,夫妇俩痛不欲生,双双病倒。接着一场大火把甄家烧成一片瓦砾场。甄士隐只好带领全家人迁往田庄度日,又碰上年景不佳,盗抢频发,无法安生。夫妇俩只得折卖田庄,离开姑苏,带着两个丫鬟投奔大如州封家。

封肃不情愿地收留了他们,哄着甄士隐拿出折卖田庄的银子置办田屋,给他们的却是薄田朽屋。甄士隐根本不懂农务,勉强经营。一二年下来,农成不佳,封肃怨怪满满,作为知识分子的甄士隐哪受得了这个气?加上贫病交加,这日子实在是过不下去,最终出家为道。

封氏最宝贵的幸福不是甄家富足的生活,而是与丈夫相濡以沫的爱情,如今丈夫离去,怎不伤心?她哭得死去活来,妇道人家不能抛头露面地去经营农田,只能和丫鬟一道做些针线活,艰难度日。

这样的日子过了一二年,当年得到甄士隐资助的贾雨村居然来到大如州出任知府。他求娶娇杏作二房,封肃喜得屁滚尿流,在女儿面前极力撺掇,要许嫁娇杏。

在这件事上,封氏的态度耐人寻味。如果封氏对这桩婚事持赞同态度,那封肃就用不着撺掇了,这段描写应该是:“封肃喜的屁滚尿流,巴不得去奉承,封氏听了,便也愿意,乘夜只用一乘小轿,便把娇杏送进去了。”封肃的极力撺掇说明封氏对这桩婚事并不同意,至少是有些犹豫不决。她最终是在父亲的百般鼓动、劝说下,才勉强同意。封肃见女儿答应了,一是怕她反悔,二是要极力巴结新上任的知府,连夜就把娇杏送入了贾府,使之成为既成事实。封氏为什么对这桩婚事心生犹豫呢?

按说封氏对贾雨村的印象是很不错的,丈夫多次在她面前表达的对他的欣赏,觉得他“非久困之人”,她也同意资助贫困中的贾雨村。此时的贾雨村为人依然不错。他在就任的路上瞥见了娇杏,就派人到封家找甄士隐。因为甄士隐已经出家,差役只能带了封肃去见他。贾雨村详细地了解了甄家的变故。他得知了甄士隐已然出家、甄英莲已经遗失、只有封氏寄居在封家的情况后,主动承诺去寻找英莲,当场赠给封肃二两银子。第二天贾雨村又派人送了两封银子、四匹锦缎,专门答谢封氏,然后才寄了一封密信给封肃,求娶娇杏。

贾雨村承诺去寻找甄英莲,书里没有证据证明这是敷衍。此时英莲并不在大如州。根据后文透露,拐子把英莲圈养在姑苏的僻静处,英莲长大后,又把她带到金陵转卖。贾雨村即使把大如州翻个个儿,也找不到英莲。

当年甄士隐送给他五十两银子并两套冬衣,现在他还以两封银子并四匹锦缎。四匹锦缎足以做两套冬衣。书里没有写明贾雨村答谢封氏的两封银子是多少两银子,但可以断定不会低于五十两银子。因为他如愿娶到娇杏后,光是感谢封肃就是一百两银子,还送了封氏很多财物。他跟甄士隐才是朋友,跟封肃并无交情,再加上娇杏是甄家的丫鬟,求娶娇杏必然要征得封氏同意,他不可能对封肃比对封氏还好。他先还人人情,后求娶娇杏,做得是有礼有节。甄家在物质上的恩德,他已经报还了。这些财物虽然不足以使封氏离开封家、另购房屋去独立生活,她仍然得继续寄居封家,可她的生活毕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深明礼义”的封氏心里不可能没有数。

爱情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强烈的排他性,嫁给人家作二房不是什么好姻缘。作者花了一回多的篇幅高度赞扬抗拒嫁给他人作小老婆的鸳鸯,表达的就是对一夫多妻这种违背人性的不合理婚姻制度的反对态度。当然,作者出于衬托英莲命运的悲剧性,在娇杏出嫁后设计了贾雨村嫡妻病故、娇杏被扶正等情节,但那已是后话了。

封氏本人是一夫一妻婚姻的受益者,但她身处在一夫多妻的时代,所以她面对娇贾联姻时产生的犹豫可能还不是出于二房因素,而是出于舍不得娇杏的本能反应。

甄氏夫妇投奔封家一二年后,甄士隐出了家。贾雨村上任时,甄士隐出家已一二年。两个一二年,再加上甄氏夫妇迁居甄家田庄的那段日子,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四年。从甄氏夫妇投奔封家起,娇杏就一直陪伴在她身边。特别是在甄士隐出家后,主仆三人更是在封家同遭白眼,同做针线,相依为命,早就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如果娇杏嫁给封家的奴仆,那也还在封家,主仆之间还是能常常相聚,互助互慰。娇杏嫁给贾雨村,那就连面都不能常见了。

从三四年前的那个元宵之夜起,封氏就从最幸福的人生云端不断下跌,女儿遗失,大火毁家,田庄折卖,丈夫出家,她一步步从人人称羡的望族贵妇变成寄人篱下的针线苦妇。猛然间,身边仅剩的两个知心解意的丫鬟之一又要离去,她怎么可能愿意?又如何舍得?谁能体会这个可怜妇女的心情?

得知贾雨村想娶娇杏,封肃喜不自胜。在他眼里,这是个巴结新任知府的好机会。与之相对比的是,他的女儿封氏得知此事,在心底油然而生的却是难舍难分的主仆深情。在艰难岁月中苦苦挣扎多年的封氏却没有变得奴颜媚骨,没有想着巴结高高在上的知府和刻薄寡恩的父亲来改善自己的处境,依然重情重义,何其可贵!

封氏是书中描写的第一名女性,她也是一名薄命女子。在身居富室时,她怜贫惜弱,对金钱毫不吝啬,同意丈夫资助贫儒。她历经生活的磨难,几乎失去了她所有最宝贵、最幸福的东西后,却依然重情轻利,令人生敬!所以,封氏也是作者为“闺阁昭传”的优秀女性,也是一抹“红楼夺目红”!​​​​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