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文章的角度,并不是针对指儿童在体育发展的前途,或一定要成为精英运动员,而是孩子长大后的生涯发展。
运动影响大脑发育及人格发展
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Dr. John Rate 直接的说:“运动其实是为了大脑,而不是身体。它影响着情绪、活力、警觉性与安康感。”
运动是为了大脑,不是为身体
运动是为了大脑,不是为身体
运动天赋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与优势,每一位小朋友都有各自的天赋,只是类型不同、优势不同和质量多寡而已。一般人都有着一个误区,认为天赋是指在某一方面的表现超出于常人,其实不然。上天赋予的能力,无论是多或少、大或小的,作为小朋友甚或家长及老师,都要确认这一份天赋及予以感恩。笔者本身热爱运动,深深感受到自己在孩提时参与运动所培育出来的性格,及所获得的价值观与信念,受用一生。
运动天赋有别于其他方面的天赋,运动的能力是本能,亦是人类生存的最重要能力,关乎健康与生死。一个小朋友发育成长,没有哪一方面及得上身体发育的重要,原因是显性的身体运用展示了隐藏在头盖里的大脑功能,而同时作为大脑发育关键的身体,运动是促进大脑的整体发育与长成,不论是生理和心理。
不要错过人格发展黄金期
简单来说,儿童运动不足,就会导致大脑发展缓迟,尤其是6岁前的小朋友。而6﹣12岁是人格发展黄金期,运动能促进儿童的大脑认知能力、品德、自我形象、人际关系以至价值观与信念的建立等等。可以说,6-12岁这几年的运动参与所建立得来的好处,能够打好孩子未来80年的基础。现在有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运动天份,把心一横就让孩子放弃运动,选择更合乎时间和经济效益的项目,如音乐、外语等。而运动?“在学校的体育课已足够啦!”这是非常危险的误解。
然而基于运动本身的竞技本质,过程中容易产生比较,如何为孩子选择运动项目,是重要的学问。随便的选择又加上强制性参与的话,搞不好小朋友会对运动产生厌恶感,甚至影响了自信心,这就容易产生长远问题。然而按笔者在香港的观察,大多家长就只有两种方式让孩子参与运动,要么是家长对运动项目的主观认识和感觉,要么就是让孩子按其兴趣自由参加。但以上这两种方式,都未必能有效协助孩子配对出最适合其身心优秀发展的运动专项。笔者倡议用更科学的方法去处理运动选择。
(下期文章再续)
作者介绍
Nathan 翁健辉博士 ASPPA亚洲运动心理专业联会创会会长,从从事培训专业20年, 是资深企业顾问、大学讲师、运动心理专家、青少年工作者、团队教练、心理治疗师及研究学者;客户遍布亚洲及大中华区,包括跨国集团、政府部门、各大中小学校、中港精英运动员及社会各专业界别人仕。
● 师承国际运动心理学权威Dr. Terry Orlick, Nathan除了向中港两地运动员提供心理服务外, 更召集超过40位世界顶尖运动心理学家,研发《SMC运动心理教练系统》、《MBI儿童身心智能发展系统》及《PIM企业表现智能系统》, 让普罗大众获得运动心理资源、培育青少年及为儿童打好终身卓越的基础。● 著作(2021-22):运动心理抗逆力、优秀孩子从运动开始、SMC运动心理教练手册。
招募
有志成为运动心理教练者
扫码联络我们
微信公众号 | YouDo 愿动
文章版权©️:
科普中国心理应急志愿服务队广东省丽宝(深圳)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