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圈“翟天临”,再这样搞我们都要被限薪了!

发布时间 :2022-08-01

前有券商非银秀年薪两百多万,再有周劼朋友圈秀财权,现有“贤妻”秀中金老公月收入。

 

在今年1月份的时候,小红书上,某券商非银行业首席晒出了自己2021年1至11月收入,为224.67万,已申报税额合计62.32万。后被其本人辟谣,但该事件引发了行业热议。
 

图片

 

接着一则某券商内设部门员工“社会行为准则”刷屏。

 

准则要求部门员工在工作中不允许开豪华车(100万以上)、戴高档手表(15万以上)、使用高档包(5万以上)。其中提到,“部门员工须注意言行举止,不允许因家庭背景等非自身因素产生优越感,当好一名职业banker”。

 

在7月28日,中金公司一名交易员的夫人晒出了其夫的收入证明,但是,感觉这个交易员的夫人没有看过新闻一样。

 

这个交易员被坑的实惨,听说7月15日才领结婚证,7月22日开了收入证明,7月28日发了小红书,新婚燕尔还不过半月就失了业。只能说这个交易员的眼光不太好,找了个「贤妻」。

 

图片

 

 

 

一、家有“贤妻”,出名又失业

 

在7月28日,中金公司一名交易员的夫人晒出了其夫的收入证明,该证明显示其月均收入为82500元。这位夫人问:“93年老公的收入水平,所以算婚后财产吗?”
 

图片

 

即便有网友提醒:你不知道你老公公司禁止对外透露工资水平吗?

 

她依然好像不在乎地回复:好像上市公司会在年报里披露员工工资情况,

 

并轻微吐槽:“他的薪水不是还没达到人均嘛”。
 

图片

 

这个岗位和资历的税前大概是3-4W,奖金平摊到每个月差不多也是这个数。

 

实力坑夫,听说这位交易员已被开除了,如果是真的话,真的是出了名又失了业。
 

图片

 

这年头,很多人过得都很惨,各行各业很一般,昨日每日优鲜都曝出破产呢,多少员工一下子工作没了着落,断了经济收入。

 

仔细看这个收入的图,收入证明原文只有一行字,其他啥都没有,甚至连身份证信息、在职在岗明细都没写出来,结合小红书的信息,这明显就是为了买房申请贷款,应付银行需求的非标准格式的收入证明。

 

为什么需要这个呢?看到一个例子,挺好:

 

因为北京上海的房价高,举个例子,贷款500 万其实在北京也买不下太好的房子,但是贷款 500 万还 25 年,每个月的房贷就已经达到 2万9 了,而银行原则上要求每个月的还贷额不超过家庭月收入的 50-60%,那么 3 万的月供你就要开出来税后 5 万的证明,是不是就和税前 8-9W 对应起来了?

 

在北京,很多企业的HR 都愿意给员工卖个小人情,写这种非制式的收入证明,会把BASE 和平摊到每个月的上年奖金、甚至公积金年金什么的都写进去,看起来就很高了,从而能贷更多的款,减轻首付压力,毕竟大家都不容易,房价那么贵呢。

 

但是离谱的就是这个女生,把这种潜规则都捅开了,以后谁还敢给员工开这种非制式的收入证明呢?现在监管需要的更合规的收入证明往往都是个税体系的了。

 

所以说这位中金交易员惨,是惨在找了这么个「贤妻」。
自己得瑟了,结果可能要受损的是所有在北上深要贷款买房的企业打工仔,这不就损人不利己了嘛?
 

图片

 

 

 

二、秀“财”秀“富”,死的快

 

现在这个时间段,秀“财富”,纯粹是死的快啊。

 

今年5月13日,中证协发布《证券公司建立稳健薪酬制度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指引明确要求,证券公司应当将薪酬管理与风险管理紧密结合,制定与风险水平、特征及持续期限相匹配的激励约束机制,保障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效落实,实现稳健经营。

 

薪酬制度中应当明确不通过包干、人员挂靠等方式开展业务,不通过直接按比例分成等独立考核方式实施过度激励,不将从业人员的薪酬收入与其承做或承揽的项目收入直接挂钩。

 

证券公司在制定薪酬制度时,应当对董事长、高级管理人员、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分支机构负责人和核心业务人员建立薪酬递延支付机制,明确适用条件、支付标准、年限和比例等内容。

 

证券公司在制定薪酬制度时,应当综合考虑业务和岗位的风险属性和特征、社会责任及专业责任,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将职业操守、廉洁从业情况、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服务客户水平等作为重要考量因素,并在考核中对重大合规风控事件实施一票否决,加强正向引导激励和反向惩戒约束作用。

 

实际上,即使是证券行业内部,不同公司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是巨大的。

 

证券从业者收入之间差距巨大,但无疑多是所在地的高薪阶层。2021年,中金公司员工人均年薪以116.42万元居首,其次是中信证券,人均年薪为94.59万,第三为华泰,人均薪酬88.57万元。
 

图片

 

而以上述交易员的月薪82500元计算,其年薪为99万元,略低于公司人均。

 

近年来,虽然与互联网等行业相比,整个券商业还没有特别明显的马太效应,但是头尾分化开始出现。从目前来看,在监管层正向激励机制下,头部券商仍是最大受益者。

 

但是,金融行业更多的被“平均”的金融从业人员,降薪对他们来说经常叫屈。

 

不少金融从业高薪人员同样也会叫屈,一是自己一路各种苦读、考证才能成为“卷王”,拿到相对高一些的收入。二是自己的个税按最高上限交是行业普遍现状,挣的每一分钱都是交了税的。

 

今年6月,证监会专门对券商基金等薪酬问题做了表态。证监会指出,薪酬制度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是保持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也是保持行业稳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这一事件的爆出,金融行业将可能再次受到降薪的影响,以一人之力,推动行业的再次降薪。有网友曝出,基金协会已经叫了前二十的基金公司去开会,要求降薪。
 

图片

 

还记得上段时间,有新闻说深圳辖区的公募基金公司收到一份通知,需要在5月30日前报送完善薪酬激励约束机制的落实方案。

 

通知内容显示,辖区内基金公司5月底前报送薪酬激励约束机制的落实方案;还提出要抑制薪酬过高,增长过快,要有对少数冒尖情况的相关调控措施;

 

各基金公司应通过2022年薪酬发放方案,报送2021年人均薪酬增幅比例,中位数及平均数、最高数与最低数的倍数等信息,并进行近三年薪酬等数据分析。
 

图片


 

 

三、结语
从近年来券商负面舆情发酵的源头来看,小红书、微博、微信朋友圈或群聊,均可能被截图后在多渠道形成传播。

 

而这样的舆情发酵方式也并非券商新闻独有。有鉴于此,如何对社交媒体言论进行监管,可以说构成了近年来券商行业声誉风险最大的挑战之一。

 

业内外均明白,即便没有最近几期热搜新闻,证券行业薪酬管理制度的落地也只是时间问题,这不是靠从业人员低调就可以化解或者避免的。
 

 

但是延伸去看,一个行业的薪酬高低是否合理,能否取得社会认同,还是主要取决于行业壁垒建构与薪酬激励机制的合理性,尤其是能否与其社会贡献相匹配。

 

如今,金融行业相关公司历年社会责任报告备受重视,这或许也说明,如何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或许是比薪酬制度更值得重视的问题。

 

在共同富裕的环境下,行业与行业之间的薪酬差异只会越缩越小,方差也会减少。金融行业的薪水也不会比其他行业高多少,还有可能收入水平和实体行业在一条水平线上。


而且,金融从业人员的税额未来可能会变高哦!即便现在的个人所得税已经不低了,但是未来嘛,谁也说不准。


这个世界就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