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龙TommyTam[超话]#这一版《快活林》和《水浒传》原著的气氛相当贴合,这种贴合不是靠拷贝原著情节和对话就能做到的,因为媒介的差异,影视作品即使全盘忠于原著也常是费力不讨好。好电影的表现力不止是静态的构图怎么怎么样,更重要的是要在画面之间建立视觉结构,这种结构是通过相对隐蔽的方式展示给观众的,帮助观众瞬间领会影片主旨。现在用原著情节和电影画面来做个比较。
图一两张图是开头武松抽刀和结尾武松抽刀,开头的武松杀嫂祭兄,狮子楼杀西门庆,然后自首,所有的行动都有一种无所畏惧的气势。结尾处虽同为抽刀,但画面中的直线和斜线元素把武松围住,屋中的光线像血一样,这就与开头很不同了,武松的行动带有被迫的色彩,他本人在画面中的力量减弱了。
图二和图一表现主题是相同的,开头画面景物虽然看不到细节,但是轮廓清晰,挺拔向上的树木和武松行走的体态相呼应,主要人物大步向某个方向行进,这种气势和图一中的部分是相似的:武松毫不犹豫的走向某处,就算披枷带锁,也难掩生机勃发的感觉。结尾处与此相比,同样是走,但明显已是落日时分,画面构图被大片山石阴影占据,武松的影子这时候就渺小多了,腿的部分隐入山石,人物行动的力量感再次减弱,而且他走的方向是更暗的,背离太阳了。
这两组画面的对比,就是影片开头和结尾的对比。原作部分在血溅鸳鸯楼之后还有很多枝节,详细交代了武松后来的境遇,武松虽手刃仇人,但自己从此以后也做不成个人了。有兴趣的可以翻翻原著,确实非常惨。
再看电影快活林的结尾真是收的奇快,只用几个画面就暗示了武松之后的命运,用抽刀和剪影等相似的视觉元素迅速建立画面之间的连接,然后通过细节处的不同设计让观众接收到有效信息,就无需再拍情节。这大概就是本片给人感觉废话少的原因。
图三设置的就更直接了,这两张图的地点都是在鸳鸯楼下,金圣叹曾批:“鸳鸯楼之立名,我知之矣,殆言得意之事与失意之事相倚相伏,未曾暂离,喻如鸳鸯二鸟双游也。佛言功德天尝与黑暗女姊妹相逐,是其义也。”我觉得导演是直接设计了这条批注的视觉版。
图四同样是影片对原著的一个视觉化理解,电影中对武松在张都监府被擒这部分浓墨重彩的扩写了一番,原著中这段交代的还是很简洁的。电影中扩展了武松被棍棒责打的部分,还有在监狱中被狱卒压土布袋的情节,这都可以说是原著中没有的部分,加在这里是为了与前面情节中武松躲过的杀威棒和土布袋之刑做呼应。
还有原著中武松被缚是被板凳绊倒,然后被麻绳捆缚。电影里替换成了绳网,视觉上这真是个高效率武器,迅速让观众产生危机感,并且武松的被困得到了一个合适的比喻。快活林里的武松像困兽,空有打虎之力却不得脱,最后还是从打虎英雄变成了老虎,从天神变成了凶兽。
我挺好奇快活林的导演究竟是谁,冠名是两位,但不知哪一位更有决定权。张彻作为一个视觉系导演,画面经常是好的,但整体结构就不一定了,比如他自己导演的水浒传真的是不知所云。我只看过鲍学礼的大海盗和侠骨英雄传,和快活林比起来差的也太多,所以还是很疑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