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参加了一家头部券商组织的国内先进制造业出海高峰论坛,主题是关于墨西哥,这是近期市场非常关注的海外出口地区,我个人也很有兴趣。
论坛出席专家挺重磅的,有墨西哥驻华大使、有墨西哥科阿韦拉州州长、有专注海外基础设施项目的外国投资专家、以及国内已经在墨西哥落地多年的企业高管等等。
言语间总是能学到点东西,结合对墨西哥出海的学习,做个分享。
1、为什么要进入墨西哥?
这点非常重要,但也最不值得花费篇幅,原因是早已公认,那就简单过一下。
一方面是以特斯拉为首的新能源车产业加持,不然墨西哥不至于这么“出圈”。
2022年以来,特斯拉和福特都宣布扩建墨西哥工厂,通用和大众等也将墨西哥工厂产线调整用于生产电动车车型。
其中,最大影响肯定是来自于美国电车市占率过半的特斯拉,不仅是墨西哥能供货给美国当地工厂,同时特斯拉还拟在墨西哥建设第五家超级工厂,计划于2025年投产,能带来50-100万辆的产能增加。
这次论坛邀请到科阿韦拉州州长,我也顺便学习了墨西哥各州的产能及出口情况。
根据墨西哥汽车零部件协会数据,截至2022年瓜纳华托/阿瓜斯卡连特斯/普埃布拉/科阿韦拉四个州产能占比墨西哥汽车产能达到66.7%,集中在中南部和北部地区,并逐渐向北迁移。
选择中北部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人口丰富、厂房租金成本较低、工业基础相对较好、消费能力较高、距离美国近以及区域性的优惠政策,适宜承接整车组装产能。
另一方面就是自由贸易协议优势,墨西哥对大部分地区的贸易成本都非常低。
截至2023年7月,墨西哥与52个国家签订14项自由贸易协定、32项互相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9项经济互补自贸协定。
同时,墨西哥是世界贸易组织(WTO)、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和拉美国家发展拉丁美洲一体化协会(ALADI)等多边和地区论坛积极参与者,也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机制成员。
即,想进入北美汽车市场,墨西哥是必经之路,同时在墨西哥做贸易也不用考虑贸易壁垒,能放心干。
2、进入墨西哥,其实并不难
如果一家国内企业(近期主要是汽车零部件厂商)想到墨西哥去建厂或出口产品,进入门槛其实不算太高。
一是政府非常支持。
这次大使馆领导的态度很值得参考,提到了墨西哥地理位置优越、离美国及北美市场很近、有很多自贸协议等优势,并表示墨西哥将成为中国不可或缺的伙伴。
同时,大使说这几年已经能看到很多企业在关注墨西哥市场,关注在墨西哥和北美机遇,希望中国企业能把产品带到墨西哥。
二是各州争相欢迎。
这次科阿韦拉州州长为何要来呢?很大程度上就是想吸引国内企业到科州落地。比如介绍到科州有30个工业园,有充足电力和水源供应;比如介绍到科州30年都没发生过罢工(海外这点是很慌的),劳动素质非常高,企业工会和政府关系非常好;再比如国内企业若想在科州落地,在税收和许可证等方面都有优惠政策等等。
以及,这位州长是今年新上任,墨西哥一般任职是6年,因此这种互惠合作模式至少是有6年时间。
三是能够抱团取暖。
有很多国内企业在欧洲已经落地多年,比如敏实集团和模塑科技等,她们是很愿意帮助国内同行落地的(当然最好不要是竞争对手)。同时,由于深耕多年,和政府及产业关系都不错,这些龙头正在考虑在墨西哥申请中国企业专属工业园,这样就是真的能抱团在一起,增加合作。
当然,墨西哥当地还有不少咨询机构,有点类似中介的角色,能够帮助其他地区企业落地。从立项、选址、建厂,到供应链和现金流解决方案,再到产业布局等,这些机构几乎就是全套服务,哪怕你之前都没有过经验,想落地到墨西哥也能八九不离十。而且热情度非常高,论坛现场就发宣传单,相信这个钱还是蛮好赚的。
因此,仅从落地墨西哥而言,这种初步的“进入”门槛并不高,基本上有钱、有产品就能有较大概率成功。
3、站稳墨西哥,属实不容易
入门是容易,但想真正存活下去,甚至想站稳脚跟,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毕竟政府和机构层面只能帮助落地,她们拿到税收或中介费,就基本大功告成,后面企业经营和盈利情况,哪怕还能帮衬一些,但更多还是得靠自己。
这次有家深耕墨西哥多年的上市公司高管做了些经验之谈,我觉得讲得很实诚,有些地方是值得引起重视的,不能盲目自信。
一是要看清楚自己的竞争力。
虽然国内新能源产业链发展迅速,技术和质量水平提升很快,但并不是所有厂商到国外都有绝对竞争力。要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尤其是要调研好国内同行是不是已经有或即将布局,大家到国外再去卷是没必要的。当然对于上市公司,哪怕知道竞争会激烈,可能也是无奈之举,毕竟北美市场是不可能轻言放弃的。
二是不要为单一客户去做战略性投入。
无论是特斯拉还是其他车企,不能看到有些订单就“上头”,原因是在建厂阶段都是风风火火,大家期待值很高,但真的开始运营后,才会发现困难很多。尤其是现金流层面,在墨西哥没有实现盈利是很难贷到款的,哪怕贷款,利率也高得离谱(大概有12%),如果投资回报率不高就会生存困难。
三是外派团队必须是最强阵容。
国内企业到墨西哥开拓,不是去历练或者做尝试的,那边好公司已经越来越多,市场越来越成熟,同时文化差异对员工冲击也会很大。最好是老板或者二把手之类亲自带队,不仅能做整体把控,还能给予当地员工信心。
四是要融入当地却不被吞噬。
出海企业必须熟悉当地劳动法及工会运作模式,尤其在人工方面,海外员工和国内蓝领是完全不同的,当地人对工作时长和假期很看重,因此运营管理人员最好是大量用当地人。但同时,核心管理层比如CEO、财务、采购等岗位,最好是国内外派,这样才能有更好的把控程度,不至于被牵着走。
五是做好成本模型。
千万不能在国内成本模型基础上,简单做调整或修改就定稿,每块成本和费用都需要细扣,因为一旦报价后就没有回头路,万一成本偏差很大就会有致命影响。
这块我觉得非常重要,因此看了些相关研究内容,也可供参考。
墨西哥影响相对较大的成本及费用项包括如下四项:
1)原料成本,墨西哥远低于美国,但大部分原料较中国高20%-40%;
2)人工成本,即使墨西哥普工工资水平相对较低,但若考虑工人效率及美加墨协定约定的工人工资要求,人工成本反而较中国高七成左右;
3)能源费用,墨西哥商用电价约为国内两倍;
4)税收,墨西哥企业所得税较国内更高,且还需增缴10%的红利所得税。
综合来看,原材料和能源费用占比较高的重资产企业会面临更大的挑战,需要通过加强精细化运营、提升良率等方法加强成本和费用的控制。
当然也不用太悲观,毕竟爱柯迪和敏实等企业已经有先例,算下来新进入者净利率也能接近10%,而且在经营多年后,逐渐有全球化经营管理水平及规模化优势,甚至有可能超过国内。
总而言之,“走进”墨西哥是国内汽车产业链乃至制造业龙头们绕不开的步骤。如果光是想在墨西哥落地并不难,政策、产业、机构等都能给予支持,但想要站稳脚跟以及打开北美市场空间,就不那么容易,要做很多准备工作,还要有足够时间和精力。
最后,现在很多国内汽零厂商都想在墨西哥建厂或新设子公司,包括新泉股份、拓普集团、银轮股份、爱柯迪、旭升集团等等。看到有卖方机构统计得较为全面,这里就做个罗列,可供参考。
作者:琪瑰珠琐
链接:https://xueqiu.com/3199838879/263854884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