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的职场观,叫作“不行就回去嫁人”

发布时间 :2023-11-23

 

很久没有一部职场剧,在正经讨论新闻这一职业了。

 

在TVB台庆剧《新闻女王》中,资深新闻女主播文慧心搞事业,不是因为男友出轨,或是抚养孩子,而是出于对新闻行业的热爱;其他女主播陷害她,不是因为爱上了同一个男人,而是要争夺黄金档新闻女主播的位子。剧中的男一号梁景仁,和女主角没有任何感情关系,而是高层用来对付文慧心的对手。


 

部分编剧还在渲染女记者的“花瓶感”时,《新闻女王》却冷酷地讲着记者的职场真相。无论多么貌美的女记者,都要靠拼命和能力才能服众;无论指向性多么明显的事件,都有可能随时反转;无论多么努力挖到独家,违背了新闻道德就是会被辞退。

 

在很多职业剧中,媒体人的形象往往不是一个好记者,但是一个好人;但在《新闻女王》中,大多角色往往不是好人,但却是好记者。虽然也有浮夸、脸谱化等TVB职斗剧的通病,但这部剧难得地向观众展现出,一位好记者究竟是如何工作的。

 

什么才是新闻女王?

 

不同于很多披皮谈恋爱的剧,《新闻女王》“货真价值”地在讲,什么是新闻,什么又是“新闻女王”。

 

剧中第一个场景,就是一位学生向文慧心提问:“我爸总是说做新闻工资低,工时长,我想问你觉得我怎么能说服他。”而文慧心的回答是:“每行都比做新闻有经济效益,对比赚钱,我更关心真相。”随后,她便揭发坐在对面的卢博士隐瞒企业年报,欺骗股民,丝毫不给面子。

 

这一情节,一方面在讲文慧心的杀伐果断,另一方面也点出了新闻从业者的核心价值观——真相至上。

 

随后,《新闻女王》也反复探讨着新闻行业的现状与困境。在和女学生的对话中,文慧心提到比起新闻嗅觉,更重要的是“黄金七秒”,强调流量时代下新闻行业的竞争压力;和卢博士在车库对抗时,文慧心则提到了媒体的议程设置,正是因为新闻从业者有控制观众看到什么的权力,真相才尤为重要。

 


而什么是“新闻女王”?不是偶像剧中仅用美色换取采访资源的女记者,也不是无底线追求独家的小报记者。

 

首先,业务能力才是王道。在公交案中,竞争对手梁景仁为了看文慧心出丑,故意让文慧心播报她手头没有的资料,后方的提词器都来不及准备。但文慧心硬是凭借强大的记忆力,复述出了近几年发生的交通意外事故,甚至精确到数字。竞争对手的陷害,成了她“表演”的舞台。在业务能力的展现上,《新闻女王》并没有偷懒地通过台词的夸赞表现出来,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展现出来。

 

其次,尽管为了竞争不择手段、玩弄人心,但新闻女王永远坚守新闻专业性的底线。新人记者唐芷瑶不惜向采访对象下跪,并砸坏他人车窗玻璃拿到行车记录仪视频。虽然她为文慧心挖到了独家,但依然被炒了鱿鱼,因为这些行为违反了新闻职业道德。即使因内斗离开新闻台,文慧心对竞争对手的最后一句警告,都是不要再把私人的恩怨,凌驾在新闻的本质之上。

 


香港中文大学助理教授,前南方周末记者方可成告诉娱理工作室,中国香港的新闻教育是高度实践化的,以上手实操的课程为主,理论类课程为辅。剧中,同样有很多学生以文慧心为目标,立志成为一名“新闻女王”。

 

相比之下,部分国产剧却在大肆吹捧女记者的非专业能力。《华语影视作品中记者角色形象的塑造》一文统计了33部华语影视剧中,44 个记者角色后发现,记者形象的外在特征为:休闲装、漂亮女记者、照相机。18 名女记者被描述为漂亮,占女记者总数的72%。

 

诚然,《新闻女王》中也有一些因略显浮夸的部分。比如为了打压竞争对手关掉对方主播的麦、提词器,两位新闻主播直播抢话,自由出入火灾现场等。但在记者的影视形象普遍处于负面的环境下,《新闻女王》却难得地告诉观众,新闻人每天真的在努力工作。

 

夺回记者的职业主体性

 

更可贵的是,《新闻女王》夺回了新闻记者在影视剧中的职业主体性。

 

剧中,所有角色的价值观,均是职业至上,而不是爱情至上、情绪至上。

 

在新闻主播张家妍和男友可怜的几场感情戏中,探讨的也全是工作。身为律师的男友希望以感情劝说家妍,不要发表对他有影响的报道,但却被一口回绝。当男友问出那句杀手锏:“是你的工作重要还是我重要?”,家妍则留下一句:“你说呢?”,转头就走。

 

《新闻女王》还发明了一种TVB新型骂人方式:“找个男人嫁了吧”。在职业至上的价值观体系中,剥夺职业价值,强调性缘价值无疑是对职场人最大的侮辱。在很多影视剧中被鼓吹上天的美貌、男人缘,成了最不值钱的东西。

 

剧中不乏港剧中常见的雌竞、情色交易桥段,但她们争夺的是职业价值,而不是性缘价值。在每一段关系中,女性都试图抓住主导地位,让男性成为自己的棋子。比如女主播许诗晴试图色诱利益方时,便说着“ 现在都什么年代了,就算我和他有什么又怎么样?到底是他吃我,还是我吃他,谁说的准。”还有网友打趣称:“《新闻女王》里没有感情戏,只有激情戏。”

 


其次,《新闻女王》大部分的戏剧冲突,都是对新闻的专业性探讨。

 

作为内斗的两大党派,文慧心和梁景仁除了利益上的冲突,还有新闻严肃性和娱乐性的争执。

 

在网红思觉大叔持刀事件中,镜头拍到了思觉大叔腰间挂着枪形物体。秉承“真实至上”的文慧心提醒主播晓薇,在播报时要说“手枪形物体”,因为还不确定是不是真枪。但秉承“流量至上”的梁景仁认为,已经有迹象证明这是真枪,必须抢先报道出来。两人因此争执不下,结果,现场的张家妍经过仔细判断,证明其手中的是气枪。

 

在策划方向上,梁景仁希望靠娱乐化吸引眼球,便让许诗晴去跟踪思觉大叔的演员女儿。当许诗情成功混进思觉大叔房内,张家妍却痛批“这些根本不是记者应该做的事。记者的工作是记录,不是参与。”而在《华语影视作品中记者角色形象的塑造》一文统计的样本中,记者参与的新闻事件涉及案件和重大黑幕达到13 次,接近总数的1/3,这些影视作品把记者夸大成警察、侦探、律师,反而是不专业的表现。

 


文慧心之所以如此坚持新闻的严肃性,是为了坚守媒体的公信力。剧中其他电视台靠娱乐化报道争夺收视率时,文慧心则顶住压力,坚持从严肃角度切入,并提到:“如果要把新闻娱乐化,不如让新闻台直接关门好了。人家看网台经常会问是不是真的,但是看我们不会,因为我们有公信力。”

 

方可成向娱理工作室介绍,目前中国香港收视率和知名度最高的新闻台是TVB新闻,其次是NowTV新闻和RTHK,它们的公信力的确要高于网媒。

 

所以,尽管剧中案例有夸大的成分,但《新闻女王》却肯定了新闻真实性、严肃性、客观性的重要性,肯定了新闻人的价值。

 

为什么影视剧中的记者都是负面形象?

 

尽管比起《新闻编辑室》《迷雾》等职业剧,《新闻女王》对记者的刻画谈不上多么出色,甚至有新闻版“宫心计”的嫌疑。但在普遍性缘化、妖魔化记者的职场剧中,《新闻女王》则为记者,尤其是女记者的形象正名。

 

那么,以往影视剧中的记者为什么多以负面形象存在?

 

首先,比起国产剧常见的警察、律师、医生等职业,记者这个身份更为特殊。他们拥有接近大事件、大人物的特性,可以被写成戏剧冲突的当事方;但比起警察、律师、医生,他们没有调查取证权,没有法庭辩论权,也没有掌握人生死的权力,唯一掌握的,或许就是比普通人更快、更多接近真相的能力。

 

这便导致,很多记者角色在影视剧中,只能作为推动剧情进展的支线人物存在。比如在《突围》中,记者的功能成了向男主角透露关键线索的“线人”,甚至不惜进行各类违规操作。

 

很多编剧为了强化冲突,还会让记者偏执地追寻真相,从而丧失常理逻辑,扰乱正常秩序。比如《狂飙》中,孟钰作为记者却缺乏基本的安全常识和职业素养,只身跟踪涉黑对象,最终被犯罪分子挟持,还要警察专门营救。



《独家披露》导演高希希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到在真正的生活中,一篇新闻报道可能会有很多现实的因素,记者们不可能这么有个性,舆论监督也存在一些过程,戏里还是会偏理想化一点。不过不往理想化里走,戏剧结构会有些不对。

 

而到了女性角色的刻画,记者身份不但没有凸显出职业性,反而成了女性刻板标签的放大器。

 

很多国产剧中的女记者,往往都总有姣好的面貌,但在工作中却胡搅蛮缠、有勇无谋。比如《扫黑风暴》中的女记者黄希,自行扮成“三陪小姐”打入夜总会,还经常与警察发生冲突,既不遵循暗访规则,也不秉持记者特性;《三体》中的原创角色女记者慕星,也只是用来引出潘寒计划的工具人,并被潘寒利用处处与史强作对。

 

从这个角度来看,《新闻女王》虽然在剧名上突出了“女王”,但在内容中却突出了“新闻人”的能力。剧中的女性和男性没有什么不同,需要面对同样的专业性竞争、职场斗争、人心斗争。女性不会因为性别出现各类失误,只是源于专业能力上的差距。


 

有网友说,《新闻女王》是“新闻的瓶,职斗的酒”,但这也是《新闻女王》非常聪明的一点。剧集没有用夸大记者能力的方式来制造冲突,而是把记者放到普适的职场困境中,让他们面对新人、中层、上层各个职级的危机。但无论如何争斗,“新闻女王”永远不会让工具属性凌驾于新闻从业者的身份之上。

 

让新闻职业从一种戏剧手段,回归到一种信仰和坚守,《新闻女王》久违地做到了。

 


参考资料:华语影视作品中记者角色形象的塑造,《新闻爱好者》,傅小朋 陈志强 蔡招娣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