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谁的儿子?

发布时间 :2023-12-11

 

这个问题是太史公司马迁刻意留给后人的!

 

其实,在《史记》中,他已经给出了答案。同时,他又一手制造了这一悬案。

 

因为,司马迁在两处提到秦始皇的身世时,说法不一致。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司马迁写道: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

从上下文的基本语意看,始皇帝是秦国质子异人与赵姬所生的孩子。可是,赵姬在跟异人结婚前,却是吕不韦的姬妾。司马迁于此似乎刻意模糊,赵姬既为吕不韦姬妾,她在嫁给异人之前,到底有无怀孕在身呢?

秦始皇与吕不韦剧照

司马迁如此写的目的,不排除就是让后人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而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司马迁不再暗示曲笔,而是秉笔直书:
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
意思是,吕不韦选取了姿色漂亮而又善于跳舞的邯郸女子同居,并知道她怀了孕。子楚有一次和吕不韦饮酒,看到此女后非常喜欢,就站起身来向吕不韦祝酒,请求把此女赐给他。吕不韦很生气,转念一想,已经为子楚破费了大量家产,为的就是钓取奇货,于是就献出了这个女子。此女也隐瞒了怀孕在身,到十二个月后,生下儿子嬴政。

 

这段记述相当经典:1.对于赵姬,吕不韦先看中娶回家,异人看到后垂涎三尺,竟然不顾脸面,当面直接索要,显见赵姬应该很美;2.吕不韦对异人的请求,有一番心理活动,理性思考后为长远忍痛割爱;3.司马迁两处提到赵姬有身孕,一是吕不韦与其同居一段后就知道此事,二是赵姬嫁给异人前自己隐瞒了身孕;4.最关键的细节是,何谓“大期”?

 

“大期”一词,共有4个意思,分别为妇女足月分娩日期、死期、共同的意愿、十二个月。结合司马迁语意,这里只有两个意思,一为十二个月,一为足月分娩的日期,即所谓十月怀胎。

 

这意味着,赵姬是怀孕十个月或者十二个月时生下了嬴政。

 

按照司马迁的叙述,吕不韦既事先知道赵姬怀孕,那么他将赵姬送给异人时,嬴政以受精卵的形式,至少已存活了一个月以上。

 

如果“大期”以正常足月分娩理解,就意味着外观看来赵姬嫁给异人十个月后正常生子,但同时却意味着嬴政在娘胎里实际待了十一个月后才出来。

 

如果“大期”按十二个月理解,则意味着赵姬嫁给异人十二个月后才生产,同时更意味着嬴政在娘胎里待了十三个月之久才出来。

 

无论是上述哪一种可能,嬴政都属于晚产儿。

 

怀胎十一个月并非完全不可能,如果女性排卵期推后或婴儿太小发育较慢,产期就有可能延迟。虽然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但却不能完全排除其可能性。

 

何况中国古代计数多是约指虚数!

 

但怀胎十三个月孕妇才生产,生下来的只可能是死婴,因为胎儿赖以成活的胎盘和羊水不足以维持如此之久。

 

所以,正确理解这里的“大期”,答案只可能是十个月。

 

另一个问题是,司马迁为何在此要强调“大期”?

 

答案简单,就是因为他之前提到了两次赵姬怀有身孕。

 

如果秦始皇真是吕不韦的儿子,而又没有引起异人和秦国嬴姓怀疑,前提就只能且必须是:赵姬嫁给异人后,正常足月分娩。

 

可是,吕不韦已让赵姬有了身孕,赵姬还主动隐瞒了怀孕,要达成正常分娩,唯有晚产。

 

当然,按现代医学条件来说,先人流再怀孕,也可让赵姬正常足月生下异人的孩子,但两千多年前,这却不可想象。

 

无法得知赵姬怎样做到的晚产,也可能晚产就是天意的安排,总之,赵姬在外观看来,十分正常足月地生下了嬴政。

 

按司马迁所写,吕不韦和赵姬心里都十分清楚,嬴政的血脉与秦国嬴姓没有丝毫关系,异人妥妥地戴上了一顶绿油油的帽子,而且,无怨无悔,一直戴到死。

 

细思恐极的是,吕不韦的这笔风险投资,最终所赢之利并非黄金白银,而是一个国家,甚至就是当时所言的天下。

 

因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

 

嬴姓的秦国秦朝,其实归属于吕氏。

 

如此风投,世上无双,空前绝后。

 

鉴于《史记》的崇高地位和声望,司马迁的这一说法,对后世的影响堪称巨大。

少年秦始皇剧照

东汉班固直接予以采信,他径称秦始皇为“吕政”

 

南朝宋时期的裴骃著有《史记集解》,他特意对“吕政”进行解释,写道:“吕政者,始皇名政,是吕不韦幸姬有娠,献庄襄而生始皇,故云吕政。”

 

秦始皇为吕不韦所生的说法,口口相传两千多年,始终不绝于耳。

 

当然,太史公写作历史的态度是严谨认真的,司马迁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司马迁成人后生活的年代,距离秦朝灭国有八十年左右,距离秦始皇在世也有约九十年。

 

太史公所以能将靳柯刺秦王写得活灵活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访问过知情者。

 

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写道:
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
意思是,坊间流传的两种说法:秦王放言“天雨粟,马生角”才能释放太子丹,不对;又说荆轲刺伤了秦王,这些都并非史实。最初公孙季功、董生和夏无且有交往,他们完全清楚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向我这样说。

 

公孙季功即公孙弘,董生即董仲舒,他们都比司马迁年长不少,尤其是前者。这两个人是西汉文景时期和武帝时期的名人,他们与夏无且有过交往,是好朋友。

 

这个夏无且是什么人呢?

 

他是秦王嬴政的侍医。靳柯刺秦王时,嬴政被靳柯抓住,以匕首相逼,正是夏无且及时出手,将药囊砸向了靳柯的脑袋,使得对方一时分神,嬴政才趁机逃脱。其后双方在大殿内绕着柱子你追我赶,最终嬴政通过“背负剑”,方才拔出长剑刺中靳柯,摆脱困境。

 

是夏无且将这些经过告诉了公孙弘、董仲舒,董仲舒又转述给司马迁,太史公才写出了千古佳作靳柯刺秦王。

 

由此推论,与始皇帝生活在同样的年代,并经常与其打交道的夏无且,会否听到有关嬴政身世的各种说法呢?

 

当然有可能,司马迁于是也就有可能。

 

而且,夏无且这条途径极可能具有唯一性。因为,太史公曾自述作《史记》时,因各国史书多有讥讽秦国的文字,所以被始皇帝“焚书”绝灭,能留存给他参考的只有《秦记》。《秦记》成书年代不详,推测应是秦人所作,且被秦朝官方认可。因此,《秦记》所载秦始皇的身世,根本不可能有不利于嬴政的记录。

 

这意味着,司马迁所写吕不韦和赵姬生下嬴政,应该是秦王在世、一统六国前的一种广泛的社会传说。

 

但,传说不一定事实,甚至就是谣言。

 

历史研究从来讲究“孤证不立”。

 

嬴政的这段身世,仅有司马迁的《史记》提到,而同期专门记载战国历史的《战国策》却没有提及。因而,此说没有其他旁证,孤证不立。

 

其次,历史研究在缺乏史料史据的情况下,有“情推”原则,即结合正常人性中的动机、目的、逻辑和结果,推论是否为史实。

 

那么,吕不韦投资赢异人的动机是什么?

 

刘向编订的《战国策》里回答了这个问题: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这段吕氏父子的对话,清晰显示吕不韦投资异人的动机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建国立君,泽遗后世。

吕不韦扶持子楚前,已富可敌国。但在当时重农抑商的环境下,商人有钱,却没有政治地位。他扶持子楚,就是令对方觉得欠他人情,等异人上位后,他就能获得相当的政治地位。然后,自己全心全意辅佐国君,造福子孙后代。

吕不韦画像

那么,吕不韦有无可能想下一盘更大的棋,让自己的孩子越俎代庖,成为秦国继承人?毕竟,这也是一种“建国立君”,更可“泽遗后世”!

 

有此想法的人一定都是后世知道结果的人。至于吕不韦本人,根本想不到或者不敢想到如此的地步。

原因很多也很好理解:

 

第一,他所扶持的异人只不过是秦国安国君20多个儿子中的一个,非嫡非长;

 

第二,异人还受到冷落,不然怎么会被派到秦国的死敌赵国做质子;

 

第三,异人能否成为秦国王位接班人尚且久远和高度不确定,前提条件比较多,他得首先能被安国君最宠爱的华阳夫人认作儿子,其次还得等到安国君继位,再次安国君还得指定他为接班人;

 

第四,吕不韦还得确认赵姬肚子里怀的不是女儿而是儿子,还要等异人继位后再指定其为接班人;

 

第五,吕不韦送赵姬给异人,应是在公元前259年年初。其时,异人的爷爷秦昭襄王还在位。这位“超长待机”的秦王,按当时的标准相当长寿,一个人的任期就长达五十六年,直到公元前251年才死。此时,距赵姬嫁给异人至少已有八年。

 

除非吕不韦是能算天算地算后世的神仙,否则,纵使他智商再高,也算不出以上种种不确定变数会导致怎样的结果。

 

其次,如果嬴政真是吕不韦的儿子,又会有怎样的情形发生:

 

第一,一旦被发现,吕不韦和赵姬会被至少满门抄斩,诛三族。

 

第二,吕不韦、异人、嬴政后来经常见面,甚至朝夕相处,无论别人,还是他们自己,总是能发现基因遗传的蛛丝马迹,即使无法证明,吕不韦也会始终活在担心恐惧中。

 

第三,秦自商鞅变法后,确立了一整套完整的法律体系,尤其是对王位继承人,绝对是有严密的考核标准,想要蒙混过关,可能性非常非常小。

 

本质上,吕不韦是商人出身,商人投资追求性价比,更看重风险。风险越高回报越大,固然没错,但对于太多不可预见的种种变数,商人能首先选择的,必然是尽量规避。

 

吕不韦倘若真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秦国继承人,且在未来如此长的时间内不被发现,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等于没有。他若这样做,就等于是将自己往火坑里送。换位思考,你若是吕不韦,会通过投资把自己送到悬崖边上,时时刻刻担心掉下去万劫不复吗?

 

说实在话,吕不韦能算准并游说成功华阳夫人认下异人为儿子,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说破天,都不能接受吕不韦将怀有身孕的赵姬送给异人,为的是自己的后代坐上秦国王位!

 

当然,幂幂之中的命运还真是帮了吕不韦的大忙。

 

秦昭襄王死后,继位的安国君和异人(即子楚)都短命,一个在位仅三天,一个掌权才三年,之后,就轮到赵姬13岁的儿子嬴政登基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既然嬴政不可能是吕不韦的儿子,司马迁为何还会这样写?

 

答案也简单:

 

第一,司马迁本身就讨厌秦始皇;

 

第二,六国屡屡和秦国掐架,总是输,只好耍耍笔杆子、动动嘴皮子,尽力诋毁、污名化秦国王庭;

第三,讨厌秦始皇的司马迁乐于采用污名秦庭的说法。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写道: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显然,对于始皇帝的暴政,以及他秉持的靠法家严刑酷法强国治国的方针,信奉儒家思想的司马迁很不以为然,而且持有强烈的反对情绪。

 

《史记》中,对秦始皇的言行,司马迁着墨的角度,有不少是批判性的,甚至有脱离事实的。

 

比如,司马迁写秦始皇第二次巡游路过湘江时,遭遇大风几次都不能过,于是十分生气地问左右之人,湘江的神是谁?左右之人答,是舜的妻子娥皇女英。秦始皇于是“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意思是,秦始皇让三千多人砍伐湘江边的树木,将湘江边涂成赭色,也就是古代囚犯穿的衣服颜色,寓意将上古君主舜之妻娥皇女英贬为囚犯。

 

对同件事,《岳麓书院秦简(五)》却是这样写:
秦始皇登临湘山……望骆翠山以南,树木见亦美,其皆禁勿伐。
意思是,秦始皇见这里的树木风光十分秀美,便下令好好保护这里,不准随意砍伐。

 

对比下,尽管不能直接断言谁是谁非,但争议性一定存在,司马迁选择了将始皇帝贬为十分小气而又暴戾的小人。

 

史书本该客观中立地记载史实,可任何史书都是由人记载,是人,就有立场,有喜好,有私心,因而,任何史书都不可能绝对客观、真实和中立。

 

所谓秉笔直书,只是相对而言。

 

读史书,不能尽信史书,多读多看,质疑中求真求实,方是正确之道。

 

下面的故事,貌似题外的话,但与吕不韦献有孕赵姬存在着高度相似性,令人难免浮想联翩。

 

司马迁在《史记·春申君列传》中还写了一个堪称正版的“献有孕之女”事件。

 

事件的主角是春申君,楚国人,名黄歇,是有名的“战国四君子”之一。

 

楚考烈王没有儿子,身为丞相的春申君很焦急。

 

赵国有个叫李园的人听说了此事,心中有了想法。

 

李园有个妹妹女环(有说真名为李环)能歌善舞,人很漂亮。李园想把妹妹献给楚考烈王,可又担心妹妹也不能育得一子,于是他决定“曲线救国”。

 

李园先去春申君门下做了门客。有一次,李园请假回家晚回来几天。春申君问他原因,李园答,齐王派人上门向妹妹提亲,所以耽搁了。春申君连忙问有无收聘礼,李园回说没有。春申君来了兴趣,提出要见下他妹妹女环。

 

春申君见到女环,果然来了性趣。不久,她有了身孕。一天,女环对春申君说:你跟着考烈王二十来年了,立了许多功劳,现在受宠。可考烈王无子,一旦驾崩,他的兄弟就会继位。到那时,你还能有现在的地位吗?

 

女环建议说,不如你把我献给考烈王,考烈王一死,咱们的儿子就会继位,江山就是咱们的了。

 

春申君还真听进去了,找了个机会将女环献给了考烈王。

 

后来,女环生了个儿子,考烈王立其为王后,立其儿子为接班人。李园顺势当上了国舅,并擅权用事。

 

春申君当丞相第25年时,考烈王病危。

 

春申君手下知情的门客提醒他,楚王病重,要提防别有用心的人。

 

春申君却说,李园看起来弱不禁风,曾经还是我的门客,何必容不下别人呢?

 

又过17天,楚考烈王驾崩。李园事先埋伏杀手,春申君来奔丧时将其杀害。

 

此后,女环和春申君当初的孩子继位为王,也就是楚幽王熊悍。

 

此事的真实性等会再论,倘若为真,李氏兄妹的本事可是真不亚于吕不韦和赵姬。

 

吕不韦尚且投入了重金,扶持包装异人,最终谋得大宝,自己也当上秦国相邦。可李氏兄妹却是货真价实的空手套白狼,只是借用了春申君的精子,就谋国到手。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完此事,笔锋一转说:
是岁也,秦始皇帝立九年矣。缪毒亦为乱于秦,觉,夷其三族,而吕不韦废。
意思是,这一年,正好是秦始皇即位的第九年,缪毒在这一年叛乱,被发现,诛灭三族,吕不韦也因此被废相。

 

太史公明明在为楚国春申君立传,何必扯上秦国的嬴政、嫪毐和吕不韦?

 

这绝非无意为之,而是司马迁刻意关联,为的就是将两个“献有孕之女”故事串联起来,以此证实此类故事在当时并非偶然的、单一的事实存在。

 

那么,春申君献女环的事,真实吗?

 

答案:不真实度超过九成。

 

春申君被考烈王任命为楚国丞相时已58岁,李园献女环发生在他当丞相二十多年后,意味着此时春申君已经是80岁的老人了。

 

80岁男人还有生育能力吗?不能说绝对没有,但有此能力的确实不多。

 

所以,春申君献女应该不假,但献的却不一定是有孕之女。

 

再者,楚考烈王无子的前提不存在。众多史学家考证,楚考烈王不仅有子,还有四个儿子,其中负刍和熊启是庶出,非李园妹女环所生。

 

其三,春申君将自己已孕的女人献给考烈王,无论是否被发现,对他一个80岁的老人,有什么好处和害处,一生机智超过外交官的春申君,当然了然于胸,他怎么会干出如此无脑愚蠢、对自己有害无益之事?

 

尽管此事同时为《战国策》记载,与《史记》相互印证,但其本身不过是江湖传闻,司马迁与刘向只是记录下来而已,没有多少可信性。

 

这不是本人的推论,而是史学界大家黄式三、梁玉绳、钱穆、杨宽等人的共识结论:此事与秦始皇和吕不韦的故事雷同,有杜撰创作之嫌。

 

本人补充一句,这个嫌疑度很大,超过九成。

 

回到正题。

 

秦始皇嬴政应该是异人和赵姬所生,所谓赵姬已孕再嫁说,实乃江湖谣言。

 

不管嬴政是否吕不韦的儿子,事实是,吕不韦将异人扶上了王位,自己也官至相邦,嬴政更在其后登基,完成江山一统。

 

吕不韦难道不是很成功吗?

 

确实很成功,但不完美。

 

两个重大缺陷:

 

一,嫪毐是吕不韦的脱身替代,却也伤及了他自己。

 

嫪毐谋反,吕不韦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同时,他与赵姬的关系,再也无法遮盖。嬴政无法容忍,最终严词斥责已在封地的吕不韦,吕不韦唯有自尽而亡。

 

二,吕不韦招贤纳士,授意门客编纂《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杂家”之说的集成,它昭示了吕不韦规划的政治蓝图,其核心本质是反对专制,施行仁政。

 

《吕氏春秋》认为,“万民之主,不阿一人”,主张“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是极具先进性的“民本”思想。

 

无奈嬴政不接受他的这一套,他是法家的支持者,最欣赏韩非“集中君权”的主张。靠着严刑峻法强大起来,并最终完成统一后的秦帝国,只存在了14年就被无情地吞没。

 

对吕不韦来说,他投资扶持异人的政治理想是“建国立君,泽遗后世”,第一个目标显然实现了,后一个目标却同样显然地没有实现。

 

这桩奇货可居的生意,到底是成了,还是败了呢?​​​​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