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岛舆情 | 寒潮影响下灾害性天气的潜在舆情风险提示

发布时间 :2023-12-14

​​本周,寒潮来袭,我国大部分地区将剧烈降温,华北黄淮部分地区降雪具有极端性,北方多地气温将接近历史同期最低极值。预计下周后半段,华北、黄淮等地还将出现一轮强度更大、范围更广的降雪天气过程,两轮过程间隔时间短、区域重合度高,易出现极端低温、暴雪等灾害性天气。

图源:中国天气网

除了落实防灾减灾责任、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加强重点领域安全防范外,民生、医疗和文旅方面也容易出现争议性舆情,建议关注。

一、潜在舆情风险

1.社会心态风险:警惕对极端天气潜在危险性认识不足的懈怠心态造成负面后果

·北方地区“寒潮”多发,社会舆论易对极端天气产生懈怠心理。北方地区由于“寒潮”多发,“寒潮”天气往往不如“暴雨”“干旱”受群众重视,尤其是城市内居民对“寒潮”这一“灾害性天气”认识不足。社交媒体平台中,质疑媒体宣传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信号内容“雷声大、雨点小”“报道得越严重危害越小”的讨论时有发生。

图片

尤其在11月我国已出现5次中等及以上强度冷空气过程,频繁的降雪、降温也导致网友对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寒潮”天气的关注度和讨论量都有所降低。而实际上,11月份中东部和东北地区遭遇的寒潮天气过程,直接经济损失6700余万元,并对当地交通运输、能源供应和居民生活等造成较大影响。还发生了“佳木斯市体育馆部分坍塌”的安全事故。因此,加大突发气象灾害预警宣传力度和防灾抗灾检查力度,警惕群众间懈怠情绪蔓延造成的负面影响尤为重要。

图片
图片
图源应急管理部官网

·华北地区、南方地区“寒潮天气”应对经验有限,应急响应联动不及时易引发舆论反感。华北、南方等地区由于对“寒潮天气”应对经验有限,极端天气突袭后,工业、农业、民生、交通、应急保障和灾后救助等各方面工作的处理处置措施不如北方地区经验充分。降温,尤其是暴雪天气下,厂房、车棚、大棚以及太阳能、光伏设备承重、抗寒力不够可能出现倒塌、塌陷;路面清理压力大,道路结冰、积雪易造成安全事故等问题。相应的事故处置不到位还可能引发舆论对相关部门防灾准备不足的负面质疑。


2.民生领域:民生保障无小事,处置不当易引发集中争议

·物价稳定涉及民生稳定,监管处理不当易引发集中争议。极端天气下,群众对蔬菜、肉、蛋及药品价格关注度预计提高,物价的大幅度变化极易影响社会心态。除了“稳物价”外,群众“菜篮子”和“药匣子”的全链条保障都应加以关注,严防以天气原因“限制外地运输车上高速”“恶意压低菜肉收购价”等行为引发集中争议。

·重点场所水、电保障不容忽视,抢修进度易引发舆论关注。极端天气出现期间,医院、学校、交通客运站、机场等重点场所水电保障情况易引发集中关注,相关争议往往易集中于三方面。一是,临时性出现停水、停电或安全事故易滋生相关部门对极端天气应对准备不足的负面争议;二是,因抢修进度慢、影响范围大而受到影响的群众,易在网络上发布抱怨内容,易引发舆论共情;三是,抢修期间还可能出现“极端天气前不进行排查”“不坏不修”等准备不足相关的负面争议。

·学生停课易引集中讨论,极端天气下学生家长需求易影响舆论态度。由于极端天气下家长接送孩子难度大,且易影响自身工作,因此在发生极端天气期间,要求学生居家、停课的讨论热度往往较高。如相关部门低估极端天气影响,在暴雪发生后才发布停课居家通知,影响家长正常出行计划,容易引发舆论对学校及教育部门的质疑和不满。另外学生因天气问题居家也会在社交平台中滋生“现在的学生娇生惯养”“80、90后小时候雪越大越需要扫雪”等话题的讨论,易关联教育领域,滋生负面讨论。还需要注意,临近期末,借天气情况要求提前放假、高中尤其是高三学生极端天气期间停课是否影响课业安排等内容也容易滋生负面争议。

·学生在校安全及保障不到位易产生集中不满,重大突发事故易衍生极端舆情。今年7月“齐齐哈尔体育馆坍塌事故”引发全网关注,相隔不到半年再度发生“佳木斯体育馆坍塌事故”,天气情况影响建筑安全成为舆论集中关注的话题。大范围降雪后,校舍屋顶、门窗的积雪清理以及楼体安全排查应重点关注。另外学生教室和宿舍温度不达标、校内路面湿滑、打雪仗受伤、上课路上摔伤以及校内车辆行驶安全也对学校医疗急救和应急处置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涉及学生群体利益的内容易在互联网上形成高热、跟风讨论,且容易滋生负面炒作,舆情发酵风险较高。

图片
图片

·供暖争议长期存在,舆论易关联政府管理。网络舆论长期对供暖工作持有负面情绪,进入冬季后反映供暖温度不达标,质疑“天越冷供热越差”“投诉后不及时测温”等负面讨论时有发生。极端天气下,供暖保障情况也易成为舆论讨论的焦点,同时还容易被网友关联政府管理,引发针对相关部门监管不力的负面炒作。

图片

另外冬季供暖的舆情风险我们曾在《冬季供暖舆情风险提示》中详细分析,谨供参考。


3.医疗行业:关注多种病原体叠加流行情况,统筹资源,警惕医疗机构和医药需求负荷过载

·气温骤降,多种病原体叠加传染风险增加。冬季来临,各类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期,近期“变异株JN.1”“专家称元旦前后或有一波新冠感染高峰”等话题网友关注度持续升高,低温寒潮天气下,若多种病原体共同流行、叠加,重症、死亡率都有冲高风险,医疗资源压力和社会情绪都易受到影响。

·常见病发作风险升高,易关联看病难争议与医患纠纷相关炒作。寒潮影响,气温骤降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路面湿滑等情况也容易导致骨科就诊患者增多。群众如在短时间内集中进行就诊容易导致医院资源紧张、同时医患关系这一敏感内容也容易成为炒作的焦点,引发舆论关注和讨论。

·医护压力增大,基层医务人员权益问题易引发连锁反应。今年10月以来,我国流感、肺炎支原体感染活跃,医护人员尤其是呼吸科医护人员高强度工作情况较多,如受寒潮叠加影响,就医人数增多,医院诊疗压力过大对医护身心健康均易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寒潮来袭也对医院资源统筹、医护权益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医药市场易现乱象,处置力度影响舆论态度。传染病及常见病风险增高的情况下,网友对医药领域常用药的保障情况关注度较高,一方面,因传染病叠加流行期间易出现“囤药”“抢药”争议,而相关部门的管理方式、处理情况尤其是罚款金额均易成为舆论讨论的焦点,另外有关药品市场价格高、与医院差价大等讨论容易再度引发关注,并容易与“就医人数增多”以及“医保改革”相关联,产生对相关部门监管的负面争议。

4.文旅行业:冰雪旅游热度升高,做足“绣花”功,确保文旅行业安全

·东北旅游持续高热,南方游客“水土不服”易有风险。以沈阳、哈尔滨、延边为代表的东北冰雪旅游热度持续升高,大量南方游客集中赴东北游玩,而由于南北方温差大,又面临气温突然骤降,游客可能出现对冰雪天气应对不足的情况。

图片

每年都曾出现过误信土方“冻伤用雪搓”导致手指截肢、“舔结冰的铁栏杆”被冻住的新闻,冬季冰雪路面自驾风险也较高,这也对景区的基本医疗保障和冰雪旅行安全宣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片

·游乐设施安全管理易引发关注。冬季旅游资源中,冰雪主题的游乐园、滑雪场、雾凇漂流等场地的热度较高,随着降温和降雪到来,这些场地内的日常维护和安全检查易成为舆论焦点。

以滑雪场为例,今年11月,新疆可可托海国际滑雪场内国内唯一满级女教练疑因避让雪道内拍摄雪友滑出雪道身亡,引发舆论对雪场清障以及雪道防护网安装的争议。

以娱乐设施为例,除了正常的维护、保养以及极端天气下关闭等常用维保手段外,近期哈尔滨“狗拉雪橇”项目也引发争议,动物表演和动物服务项目容易被关注,如动物受虐待极易引发集中的不满和投诉。

·“野冰”“野雪”风险增高,救援情况易受关注。除了正规的旅游项目外,随着大面积的降温降雪,一些体育爱好者可能参与河(湖)面滑冰、冬泳或至非正轨雪场滑雪,天气变化不确定的情况较多,此类活动安全风险更大,出现安全问题后救援问题也易引发关注,同时容易关联救援队构成、是否应该收费救援等话题,引发舆论讨论。另外,部分雪场还存在“禁止亲友教滑雪”,“强制消费要求请教练”以及雪场内存在“无证”教练等敏感情况也容易引发争议,建议关注。

·消费纠纷风险常存,监管力度成为舆论主要关注。文旅行业舆情始终伴随着消费纠纷争议,宰客、低价旅游团、酒店民宿涨价、出租车拒载等内容持续引发网友关注。极端天气下应警惕文旅场所出现大幅涨价或强制取消预订的情况。同时,游客虽然可以接受商户素质参差不齐,但对监管部门处理态度和处理力度的要求较高,一般来说游客旅行的行程往往不会超过一周,如反映的消费纠纷问题不能在旅行期间得到解决对当地政府形象也容易造成负面影响。

二、应对处置建议

1.关注社交媒体平台中的舆论争议,做好应急响应联动,积极处置,降低群众担忧情绪。极端天气发生期间,突发性事件多,通过社交媒体寻求帮助和支持的情况预计增多,交通事故、突发火灾、突发停电、人员被困、受灾求助等内容极易在本地社交媒体中快速传播。因此建议持续关注舆论争议,及时了解本地市民关注焦点,及时增加、调整防灾工作处理方向。对于已经解决的内容也应及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公示和说明,在做好应急响应联动、保障群众安全的同时,做好信息公开,减少舆论担忧情绪蔓延。

2.换位思考,做好人性化服务,提高群众满意度。除灾害性天气下的应急处置工作外,气温大幅下降对市民生活也会造成影响,这就提示相关部门应该积极主动为人民服务。比如,窗口服务单位及各类公共场所可以主动为市民游客开放,提供休息处、热水,严防“不到开放时间不让群众进门”“赶办事群众到户外”等争议;东北地区还应关注到南方游客多的情况,在高铁、机场等交通枢纽应设置“换衣处”,还可以可通过广播、海报、宣传册做好冬季防寒防冻常识科普和温馨提示,做好人性化服务;同时建议持续关注外卖或快递不让进小区及写字楼、特殊困难群体降温期间得不到保障等内容,避免引发“对立”或“相关部门不作为”的负面炒作。

3.重视宣传工作,充分考量群众心态,严防正面宣传夸张、夸大起反作用。政府针对极端天气的应对举措易受舆论聚焦,官方及媒体的重视程度也会极大地影响舆论对极端天气的关注度,因此建议持续做好防灾宣传,并加大正面宣传力度,积极公示公开相关工作安排,同时对不实谣言积极辟谣,抢占舆论主动权。另外发布正面宣传类内容时应严防夸张、夸大的“低级红”文章,避免引发舆论质疑,造成负面效果。

 

▍撰稿:张    倩

▍主编:马卿轩

▍责编:姚   旭

▍内容综合网络


出品:沈阳城市学院·绿岛舆情研究所

—商 务 合 作—

咨询电话:024-89594661​​​​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