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悲爱好者,本来对摇滚莫扎特或者说法国音乐剧整体都兴致缺缺,8月得知张淇要出演莫扎特的时候,也没有什么期待,只觉得因为是张淇来演,所以要看首场和末场,但计划也仅仅如此。但这一路走来,被太多现场和SD的repo与视频所触动,最终决定天桥场全勤,因为想要陪张淇走过中扎最后这一段路,想要看看张淇以及所有演员们、导演们对角色,对这部作品最后的打磨,以及在角色的面具背后透露出的心绪变化。
回头复盘,这是无比正确的决定。
中国音乐剧,也许就像中国摇滚乐一样,像任何“圈子”一样,自以为是的鄙视链无处不在,我会生气,但更多地是感到惋惜——不是每个人都能共情到炽烈燃烧的生命力,不是每个人都能诚实地面对被这种激情感染的自己;但我也理解,不是每个人都将“情”视为生命中最为重要、不可或缺的要素,此外不同的人共情点也大相径庭。张淇,我喜欢你的音乐,喜欢你的声音和容貌,但真正让我的心脏重新燃烧,从雾障中解脱的,是你对舞台的热爱,是你近乎疯魔的执拗的激情的灵魂。我曾经说希望你回到你的硬摇,我相信你会,但这不再那么重要了,无论你做什么,只要在舞台上,只要尽兴,都很好。
感谢张淇,感谢中文版摇滚莫扎特的所有人,所有演员和工作人员,也感谢所有现场观众——无论如何,是我们所有人一同修筑了这段旅程,一同构建了这个梦。在这个舞台上,张淇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们和解了。”这是最好的休止符,是这个梦境最好的happy ending。直到现在,看到那些形形色色的言论,我仍然有无数话想说,但我不想再污染这个完美的梦,所以,是的,我们和解了。
下面复盘:
张淇(沃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
预演场的表演其实已经超出我对演技的预期,没想到天桥场比二七预演还能进步巨大,而且还在不断完善。现场偶然的情之所至甚至是舞台意外,经过复盘后觉得效果好的细节就会保留下来,撞钢琴、推柱子、捧罗森博格脸、插羽毛、边拿酒和玫瑰边哼歌……最终呈现的表演经过精心设计,效果又很自然,是精益求精的态度和高感染力的天赋。另外每一次结尾时都会流泪,妈妈和爸爸去世的时候也会眼泛泪光,大末场结尾哭爆了哭到站不稳,我好担心接下来尽兴而活要怎么唱,但是一开口哇塞……
预演场的台词很软,因为很熟悉平时的声线,所以对我来说有点夹了;天桥的台词仍然会比真人声线软一些,很恰好地卡在诠释角色和体现自我的那个点上,非常合适。一些气声不发声的小台词好俏皮,“谢谢妈妈”、“她打我”🥺舞台上所有台词咬字都很清楚,和平时讲他的京腔儿完全不一样,有些句子节奏略有变化,比如“你没有资——格。”,后面说得更愤怒更快了,”你没有资↗格!“。全场所有情绪,失落的惊喜的愤怒的嘲弄的,演绎得非常到位。
张淇的歌声,最吸引我的是其中链锯剑一般轰鸣的让人血肉横飞的攻击性,但需要的时候也可以甜美快乐,可以虚弱颤抖。具体到这部剧的歌曲,后面再挨首说。
总之,最重要的是,二七首场的淇莫中“莫”可能占了70%~80%,而天桥已经完全是张淇的莫扎特,“淇”和“莫”是五五开甚至六四开。这是正确的决定,是必需的选择。即使在音乐剧里,摇滚莫扎特也是很弱的剧本,就算作为主角的莫扎特,比起配角已经有强烈的性格特质,但缺乏剧本逻辑支撑,仍然算不上单独立得住的角色,它非常需要主演本人为角色加成魅力,如果反过来靠角色滤镜支撑演员,在我这里无法成立。当然,那些可以上演三十年、四十年,也许更久的经典剧目,它们的角色也同样从来不是独属于某位或者某几位卡司的。
张淇的莫扎特,随性生活,而每当来到音乐世界就是张扬的王者,骄傲甚至狂妄,我非常喜欢。嘿嘿嘿!🤘🏿
满江(列奥波德·莫扎特):
看了几场之后意识到列奥波德这个角色其实全场情绪跨度不大,基本就是愤怒失望担心无奈,但满江有把这个范围很小的情绪类别尽量演得鲜活。与此同时,满江本人应该是情感细腻但比较内敛和顺其自然的人,和莫爹这个控制狂完全不同。虽然满江有在音乐剧中演过“父亲”,但那是完全不同的一种“父亲”。我相信这对于满江也是一份不小的挑战,最终完成度很高,尤其作为中文版,有很能令观众(与莫扎特)共情的东亚爹味道。
16号晚场,满爹和淇莫拥抱话别的时候,父亲的手先是半扣在莫扎特头发上,再展开,再推开莫,我看到作为父辈不舍不愿又终究要放孩子飞的纠结。在需要绷住一层和自身完全不同的面具的情况下,这种细致入微的演绎一定很困难,很厉害。
从唱来说,预演场满江唱得有些“民谣”,后来才知道是生病,而15号晚场重开之后,满江再上台明显憋着股气,表演和歌唱的力道都完全不同,这个劲儿在最后四场也一直保留下来了,非常好。
胡浩(安东尼奥·萨列里):
胡浩的萨列里,比起对“莫扎特”作为一个人的情感,更多地是对莫扎特音乐的热爱和叹服。可能就像他自己说的,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唱。我没资格评价他美声本身的水平,但确实中气十足,也比较符合演绎的状态。胡萨在甜痛和杀心似曲两首独唱时的表演其实显著好于非唱段纯演,可能也是在音乐中才会放开共情力?一段唱一段演的,比如庆功宴部分,我看的场次来说也有进步,有看到“社交场合”挂的笑意和内心真实想法在打架的表情。
大末的结尾段,不知道是嘴上说得再硬终究结束时还会惆怅,还是张淇给他哭动了,总之退场时终于露出了不舍的心痛的表情,但那一刻都站在回后台的出口了,字面意义上的最后一秒……
总之,多少有一点可惜,但大概也是尽力了,祝胡浩在他的专业上越来越好。
王赛罕娜(康斯坦萨·韦伯):
罕娜妹妹你是非常好的一个小康!很自信,很可爱,尤其在这个舞台上,罕娜站在那里就绽放出属于千禧后一代年轻人的态度,预演场的时候这种特质的比例比角色本身的比例大了一些,角色毕竟是十八世纪的人物,多少有点格格不入,天桥场就融合得很自然令人信服。
此外我也特意观察过罕娜妹妹不是舞台焦点时的表现,各种细节,表情和小动作的reaction,比如莫扎特和阿洛伊西亚告别时,韦伯夫妇先退场,小康先跟着走两步,回头,听到莫和阿洛说“千万不要把我忘了”的时候才扭头离开。无论聚光灯打不打在身上,只要在舞台上就是重要部分,这种意识和能力对于初入舞台的表演者来说是很成熟和可贵的,有这种态度,相信罕娜未来无论做音乐还是做表演都前途无量。
王梓庭/党韫葳(阿洛伊西亚·韦伯):
阿洛伊西亚这个角色,预演场我看的卡是党姐,而党姐上海场杀青了,天桥的卡都是梓庭,所以很遗憾无法对比各自打磨前后的状态。以我看到的来说,党姐是“事业型女性年轻时曾短暂心动但不幸没有好结局于是回归搞事业道路”,更斩钉截铁一些;梓庭则更柔和,对爱情的期盼会占比更多。这两者可能是很微妙的,大概是事业爱情六四开和四六开的区别。
魏驿欢(韦伯夫人),不愧是表演指导,要特别提“我不需要什么热巧克力了”那段,魏老师的眼神,有计划成功的狂喜和明知故问故作惊讶,还有等莫扎特回答的期待,impressive!
马文亮(罗森博格),台词功底深厚,经验丰富的成熟话剧演员,在 99 分的表演之上依然能增加细节,比如莫亲女高音卡瓦列里时的尖叫昏厥,另外很喜欢模仿萨列里那段,惟妙惟肖😆;
蔡忻如姐姐(南妮尔·莫扎特),好可爱🥰姐姐每次孤单表演那首都会击中我,也是这个段落让姐姐这个角色展现出属于自己的,对爱与幸福的向往;
阿妮尔(安娜玛丽亚·莫扎特),其实觉得妈妈这样为丈夫儿女奉献一生的角色是很令人难过的,会联想到太多现实中的女性,但是妈妈后面会扮演宫廷乐师,这本身可能是七幕的无心插柳,但那一幕看着妈妈认真模仿拉小提琴的动作,偶尔又瞄一眼莫,心中响起很多感慨和叹息……
还有很多演员,都很好,卞佳平可爱的酒馆老板和小丑的表演和完美的演唱(对待这两个角色的唱法还不完全相同);女高音王艺老师通透又很有质感的咏叹和傲娇的小表情;张芷妍和宋煊宁(韦伯姐妹)“他脸色有些苍白~~”和《失神一刹》灿烂的笑;蒋梦诗“放肆!”、“这简直像在参加葬礼,也太惨了吧!”;钟文斌入伙喝酒那一段表演和“女人(滑跪到地上)才祷告!”……
还有以张曦文姐姐为首的舞者们,我没有专业视角,从观众视角出发,每个人的舞蹈都有强大的表现力,而且舞者们都是一人分饰多角,在不同场景下各自的表情和姿态也都很有戏很贴合当下。我永远喜欢感性的人。
《天马行空》:
作为开场第一首歌,经历过15号的技术事故后,说实话每次再听都有点儿提心吊胆,好在后面都顺利。比起吼叫信,这首在我眼里更像列奥波德的主题歌,所以会期待满江唱得更坚实用力一些。15号的重开从这个层面也许是因祸得福,因为重开后满江特别带劲儿!忻如和得很贴,而且她没有用力唱,会让我共情到被强势的父亲(和社会,和剧本)压迫的,在这一切之下诉说自我的氛围。
另外我必须吐槽一下这首歌场刊的歌词排版,不知道怎么想的,“听不到控诉声/刀山火海 一重重”和“到处是掠食者/ 落下锁链 的影踪”,两个人的歌词最后要落到同样三个字,这是很难译的,但场刊的排版,单看印的词,几乎不可能注意到这个点。
《酒馆老板之歌》:
卞佳平老师永远又稳又有感染力的歌声,每次都会在座位上轻声合唱,“人生苦短及时行乐”,这个时候会希望自己手里也举着酒杯一起喝……
《玩世之人》:
预演首场的玩世之人,我已经不记得具体,只记得唱得很“小孩”,天桥的玩世之人已经改成了纯摇滚版,撕裂、咆哮、狂笑,很张淇。我有听说从预演场第二天就改成了摇滚版,很可惜没有听到,总之改得很好,味儿对了!这一首每场的力度其实会有微妙的变化,印象中大末场是最凶最野的,很应景呀。
唱的过程中张淇在桌子椅子上跳上跳下全场翻飞,很轻盈,像飞鸟。打架的状态让我有点儿好奇当年在酒吧做音乐总监时是怎么处理骚乱的🧐这首表演全过程有发生几次突发状况,砸乐谱砸散了要很急地收完,最后和妈妈逃跑的时候两人偶尔会真的跌跌撞撞,这一切都临场处理得很好,如果不是我有对比,不会看出有状况。
这首和《快让开》的歌词,其实都很适合表达我这段时间的心情,但是,“有些歌词映射到现实中,那都不重要”。与此同时如果有人觉得被攻击到,那也不重要。所以,嗯,就言尽于此。
《我的思恋如繁星》:
这首歌的词义和原版几乎完全不同,对妈妈的诉说改成了小康自己的独白。虽然表演上这里是莫在弹琴,但这首歌应该是小康在唱她弹琴时的心情,尤其“我却只能空弹琴”最后这三个字,罕娜唱出的恼火感,我想了很久要如何描述,最后发现特别像弹钢琴生气砸琴键的声音。
另外,这里莫在阿洛面前弹钢琴,一摸到琴键,那种音乐王者的人格就出来了,不由得想念张淇弹吉他的样子,继而可惜七幕没有配备现场乐队🫥
《Bim Bam Boom》:
我个人觉得梓庭的声线更轻盈空灵,是更适合这首歌的音色,当然也是因为没能听到党姐后面的场次。“心在诉说 灵在唱和 盔甲之下 我在剥落”,很妙的歌词,听着看着,好像我的外壳也片片剥落了。
这首每次阿洛出来裙子都很闪,会晃眼,不过天桥的晃眼程度比二七好多了,只晃一会儿不会一直晃😆
《归于尘土》:
这首可能是所有歌词译配中唯一一首给我感觉差点儿意思的,因为吵架的部分写得很口语,像是真实日常互喷会用的词句,“这副尊容把人笑死”什么的,会更容易让人共情,而和解和自省的段落比较文艺,需要调用阅读理解而不是直接的情感,造成整体显得“恨”大于“姐妹情”了。
印象中预演首场的两人为了中和这一点唱得比较平,而天桥场,罕娜的声音比梓庭更“响”,梓庭的歌声会从这种响度里飘上来,于我而言是在这种声音的配合共舞中体会到的姐妹之情。另外梓庭在自省段落的表情也中和了吵架段落对彼此显得很浓烈的恶意。
BTW,很喜欢这首歌的舞台灯,给裙子打了一层好美的渐变~
《走向覆辙》:
吼叫信,列奥波德唯一一首独唱,很适合满江展现他作为歌手对歌曲的处理经验。这首歌,没有一上来就“吼叫”,先是较轻地对莫讲,我以前教育你你不听,“非要等到陷进泥淖”这几句咬字很重,是几句叱责;后面是咬牙切齿的一段,再后面会望着跪在面前的莫唱,这里语气又会轻一点,直到“我做不到——”以及后面的句子,用到撕裂音,咆哮地把愤怒全部爆发出来。
不过唱完了台词说“出人头地”、“功成名就”,我还是每次听都绷不太住……
《纹我》:
纹我是张淇莫扎特最甜的一首歌,因为太甜太少年了,天桥第一场看完印象不深(那场全场演员都憋着劲儿,我光注意爽的了),后面才投入注意力。一开始很快乐,是带着笑唱的,很自信能征服巴黎的样子,到“举世都笑我任性乖张 那又何妨?我独自捍卫 我的骄傲 我的癫狂”这句,用了不同的强弱处理,头声胸声转换,不仅是技术更是强大的语感,也就是“用歌唱技巧表达歌词情感”的能力。
当然,音乐剧的曲目本身就自带表演自带情感,莫扎特一上来兴奋地推柱子,发乐谱,模仿巴黎人走路,后面乐谱被所有人拒绝,又天降大雨,于是第二部分的唱段快乐不起来了,带着一些沮丧和“你们不懂我,我最自由”的自我安慰。总之,这首歌的过程中角色状态和情绪在变化,而张淇的唱法转换和表演也完美地融为一体。
《沉睡在玫瑰上》:
睡玫瑰,在预演首场就很完美,但仍然还是因为15号的事故,张淇那天唱这首时在“沉醉——”最后即兴升了key,而这个升key在后续四场都保留了下来,大末更是四拍B4五拍E5。另外17号下午场,唱这首歌时淇莫有些眼泛泪光(从妈妈去世就开始的),歌声也先是带着哭腔,后面压抑眼泪,“丢掉眼泪”,于是更用力更直击心灵,听了这首很多遍现场的我,居然也被唱得眼泪盈眶。不得不惊叹,当我们说完善和进步的时候,张淇是在优秀的甚至99分的现场之上再进一步,再一次提高震撼的层级。
有一场在二楼看灯光,这里淇莫重新站起来“啊————————哦”的时候,玫瑰从一朵展开成四朵,像是莫用歌声重新展开了他的世界。
《是悲剧?是喜剧?》:
卞佳平老师赋予酒馆老板和小丑两个角色的唱法是有区别的,比起酒馆老板歌,小丑的这首歌是莫扎特内心的情绪,对于如此摇滚的莫,卞老师给了更多的颗粒感,听感更嘶哑,更“摇滚嗓”,是非常精妙的处理。和卞老师互相映照的黑小丑舞者亚斯,在舞台上像是起飞又坠落,收与放的姿态、比例和节奏都拿捏得精准。莫扎特,在“悲剧”和“喜剧”之间被拉扯,颠颠倒倒,跌跌撞撞,这种痛苦挣扎……真是美丽。
《快让开》:
所有曲目中最有摇滚乐现场感觉的一首!连着前一首卞佳平非常摇滚的“开———————” 和“嘿嘿嘿,自由了!”的气氛进入这首歌,够燥的鼓点和电吉他和弦(再次遗憾不是现场乐队),配合张淇金属芯极强的人声高音,再加上互动撒乐谱,17号大末还来了一句F5高音,摇滚现场的味儿出来了!整个儿就是超嗨超爽!感觉再多一点儿就算是实现我的梦想了😇这一首也是最能体现我最喜欢的侵略性的歌曲,咆哮的嘶吼的金属的,快让开,让这狂徒用暴力美学掀翻一切桎梏!
另外有抢到乐谱,开心🥰
《失神一刹》:
罕娜清亮的嗓音,配上歌词“梦里的王子”,在破破烂烂收拾家务(收拾得更乱)的场景中,显出一种甜甜的期待幸福的迪士尼公主味道。可爱~后面韦伯两姐妹也会唱一段,两位面向观众自信展现美丽的样子,同样,可爱~几位伴舞小哥哥身材也很好,尤其趴在桌上那里,真是腿长屁股翘😆
不过,嗯,迪士尼童话氛围在我自己哼过“失神一刹”这几个字之后有点儿消失了😆
《这欢愉太疼痛》:
这首歌淇莫会在后面架子上指挥,眼睛很难从淇莫进入音乐世界时那副君临天下般严肃又自信的表情中挪开,后面指挥到歌曲高潮,动作很大地甩头,伟大的天才莫扎特,就该是这么狂妄自负的音乐之王。
胡萨的演唱,主歌部分展现的语感不错,同时和舞者配合表演,动作表情张力都非常到位,很喜欢“插翅难逃”这一句,高音的处理有着飞到极限仍被套上项圈拉下来的感觉,副歌部分为合唱和音的“太疼痛”也很好,很痛。只有最后的“泪眼迷蒙”,可能因为想追求完美的歌声收尾,感觉从“迷蒙”中清醒过来了。
《被单下的孤单表演》:
这首歌,南妮尔(忻如姐姐)真是太可爱了~~和小康(罕娜)都唱得很甜美很幸福,满爹穿插的几句念白和唱段,怎么说呢,爹很痛苦,我很乐😆
这首的译配,非常喜欢“银圈 是无名指的致命消遣”这一句,“被单下的孤单表演”也,嗯,很有意思😉
《杀心似曲》:
单论歌曲本身,L'assasymphonie是全剧我最喜欢的一首,很流畅上口的旋律,中文歌词译配也同样非常流畅,“长夜如刀 我的杀心似曲 将恨出鞘”,是第一遍听就能在副歌段心中跟唱的程度。另外“背景里的不和谐音”,印象里中文版的电吉他失真音比原曲更重更明显,不知道是不是听现场(虽然现场伴奏也是录音)和耳机听录音的区别,如果的确更重,也是非常贴合中文版更硬核更摇滚的莫扎特的设计。
这首歌胡萨的演唱和表情都非常有情感,可能是萨列里所有戏份里最外放的一段,每次“杀”这个字都特别强调用力,加上伴舞上来挨个被刀掉的表演,传递出强烈的“杀杀杀杀把你们都杀了杀不了莫扎特我还杀不了你们这些我内心的自我怀疑吗🔪🔪🔪🔪”这种状态。比起预演场,这里加了一个喉音(黑嗓?),我有逐渐get到,是痛苦无法释放的压抑尖叫吧。
《安睡吧》:
蔡忻如姐姐唯一的独唱,每次都非常好,最开始我想“好像没有我以为的那么悲伤”,后来看了音乐总监的采访,了解到这个时候南妮尔也已经长大成熟,是内核很有力量的女性,后面再听,就觉得这首歌确实不仅是哀悼,“飞 飞 飞 就这样飞”,这更多是姐姐给父亲的灵魂(也许还有舞台另一侧的莫扎特)的安慰和祝福,而属于姐姐自己的悲伤,“我等待遥远的遗忘”,是埋藏在下面的。
这里很有意思的是,满江自己也曾经说,虽然他的歌有些是黑暗的,但他希望最终传递出的感受落在光明和希望上。戏里戏外,似乎具备了巧合的微妙的传承。
《胜利化作囚笼》:
这里是我感觉到胡浩的萨列里爱莫扎特的音乐的地方,因为,前面大家庆功,他就是无奈,在宴会中走来走去,唱得也没有什么波动,坐下,听到莫扎特被嘲讽也就是摇摇头,直到罗森博格开始哼《魔笛》的曲调嘲讽,他终于忍不住站起来阻止了,“你们扼杀的是莫扎特!”但后半段唱得还是,嗯,很美声吧。
《尽兴而活》:
二七首场这歌效果不好,因为两个人同时发力,冲突感很强,两只耳朵听两首歌。
天桥场,莫扎特前面咳喘着流泪着,萨列里:“完美”,淇莫笑一下,开唱,那种濒死之人虚弱颤抖的,带着泣音的歌声(尤其“淬灭”两个字),和下一段胡萨中气十足且面无表情的独唱,怎么说呢,对比鲜明,可能是萨列里能续写伟大的莫扎特的安魂曲很高兴,但这位天才又要死了所以高兴不起来,所以两种情感正负相加=0了吧……
合唱部分就很好,两个人的发力点交错,比如萨“终点也许”后两人合唱“是起点”,萨的声音渐弱,莫的声音渐强。我很喜欢最后的长音,胡浩中间会换一口气,张淇中间不换气,并且莫的声音延续得比萨长,萨在莫的声音中从舞台暗部退场。莫在女高音圣歌般的歌声中走向终末,在地上(我想是人间)不舍地回头,最终登上天堂之梯。这个设计,我很好奇灵感是不是源自齐柏林飞艇的《Stairway to Heaven》,不过可能永远得不到答案了。
感谢张淇让我接触中文音乐剧,也让我回忆起几年前在西区看剧的快乐。希望这部中文版摇滚莫扎特能有官摄,如果没有,我会去回顾那些曾经热爱的经典剧目,也会开始关注中国音乐剧。
就在昨天之前我还不知道的是,张淇早在2011年就与易宏宇合作,为中文原创音乐剧《苹果》作曲并担任音乐总监,打磨四年后,该剧于2015年首演。大末返场,张淇说:“我相信中国音乐剧会有一个非常美好的明天的。”
这份记录,就以这句祝福收尾吧。
12/22/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