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或讨论)
抗震设防最高是(烈度)9度,建筑如何防震中(烈度)10度或者11度的地震?如何防御超设防地震?(即防御实际地震烈度超过当地设防标注的地震)咱们集思广益,看看除了减隔震技术外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补充1:
发生在我国的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等跟其它我国知名大地震一样,都是发生了超设防的地震。以汶川为例:汶川地震前设防是7度相当于震中5级地震,而发生的是破坏度11度的8级地震,地震级别每相差一级大约是31.6倍的关系,也就是说作用在汶川的地震能量级别是我们设防的3万多倍!
补充2:请不要混淆震级、烈度和抗震设防烈度(设防标准)的概念!
震级、烈度和抗震设防烈度(设防标准)三个大家超级容易弄混淆的概念。
里氏震级是两位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地震学家里克特(CharlesFrancisRichter)和古登堡(Beno Gutenberg)于1935年提出的一种震级标度,是目前国际通用的地震震级标准。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如彝良地震)。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如玉树地震)。
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如汶川地震)。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是不同的概念。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破坏的强烈程度,是衡量某次地震对一定地点影响程度的一种度量。同一地震发生后,不同地区受地震影响的破坏程度不同,烈度也不同,受地震影响破坏越大的地区,烈度越高。判断烈度的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家具及物品振动的情况、房屋及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以及地面出现的破坏现象等。影响烈度的大小有下列因素:地震等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土壤和地质条件、建筑物的性能、震源机制、地貌和地下水等。例如,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震级越高,烈度也越大。地震烈度(麦加利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震破坏程度的标度,与地震区域的各种条件有关,并非地震之绝对强度。地震烈度由意大利火山学家Giuseppe Mercalli于1902年提出,从感觉不到至全部损毁分为1-12度。5度以上才会造成破坏。每次地震的震级数值只有一个,但烈度则因观测地点的不同而异。
为达到抗震效果,在工程建设时需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并采取抗震措施。
抗震设防烈度(设防标准)指的是国家规定一个地震烈度称为作为当地抗震设防的依据。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
最容易误会的地方就是用地震的震级来衡量建筑的抗震能力——所以通常要描述建筑的抗震能力正确的方式是用地震烈度来进行表述,描述为这个建筑能抗几度的地震,而非抗几级的地震;而某个城市街道的抗震设防标准应该用抗震设防烈度来表述,描述为XX城市XX区/县XX街道/乡镇为X度设防区。
震安科技 减隔震 隔震 减震 抗震 地震 阻尼器
八拍-
就你公司的股价,你别说话了。我怕我忍不住想骂你
震安减隔震
首先,感谢您的关注,投资请注意相关风险,谨慎投资。另外,我们的工作和使命就是让大家住上更安全的房子,不推广减隔震技术可不行。不好意思,我不但要说话,还要尽量每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