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 2020年1月21日
#许嫣 #医生妈咪 #专栏
高分不一定低能
这些年,流行「高分低能」这个词汇,意指有些人虽然学业成绩好,但在生活其他方面(如自理、社交等)一窍不通。
于是,有些家长听说别家孩子年年考第一、或考进某所国际著名大学,就急不及待地表示轻蔑,鼻子「哼」一声,冷笑道:「只怕是个高分低能的吧?」
前阵子,听到某电台主持,竟说本地高分低能的人「比比皆是」、「尤其90后新一代,在怪兽家长的压力下,除考试以外甚么都不懂……即使是『哈哈哈哈哈佛大学』毕业,都会成为职场战争中的炮灰,甚至连工作都找不到,女孩子都追不到……」听他振振有词,即使隔著几百里大气电波,都感到酸气迫人。
其实,「高分低能」之所以引人注意,就是因为罕见、不合理、超出预期;换言之,它并非常态。
就我个人所认识的高分人士,大多办事能力很高,生活丰富,事业有成。(这儿所说的「高分」,是真正的「名列前茅」,而非泛指能升读中学大学的人。)不过,媒体爱报导负面消息,简中出现一个高分低能例子,就会大肆宣扬;于是成绩斐然的年轻人,无端被扣上「低能」的帽子,实在是非常不公平的。
长期成绩高分者,除了拥有一定程度的IQ之外,至少还要做到以下几点:自律、专注、坚毅、记忆力、懂得时间管理与分配、应付心理压力;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能够迅速理解、分析、找出重点,并成功地表现自己的实力。拥有以上能力的人,总不成一无是处吧?
「低分」之中也不乏高能者,不过这是另一个题目了。不论「高分」、「低分」,只要是勤奋能干的,在工作上一定有发挥的机会,社会自会量才录用;唯有心胸狭窄碌碌无为者,才需靠标签别人来为自己掩耳盗铃。(完)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