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阿弥陀佛 宣德风格 合金铜 尺寸:高130厘米 私人藏品 上海匡时拍卖【云水禅心—佛教及铜炉艺术精粹】
此尊表现的是三世佛中的阿弥陀佛(即西方极乐世界佛),阿弥陀(梵语Amitābha),又名无量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在密教中则是象征其教主大日如来法身的妙观察智,故又名 “甘露王”。大乘佛教诸宗多以阿弥陀佛的净土为归,净土宗以专心信愿念阿弥陀佛为其主要特色。而在上海匡时看到这尊造像的状态,瞬间就会让人联想到了日本的超级国宝——镰仓大佛。
此尊弥陀佛像结全跏趺坐,头顶的骨肉隆起,形如发髻。肉髻上顶摩尼宝珠,硕大光洁,形如火苗。摩尼珠一般出现在藏传佛教上,不见于汉传佛教。脖颈有三道丰硕而圆润的弧线,象征佛像体态丰满。这是典型的明代汉地造像面相特征。
面相方正端庄,眉毛犹如新月,端庄而修长。眼睑低垂,目光下敛,神态慈祥柔和。鼻高直挺拔,不现鼻孔。唇如频婆果,唇线清晰。耳朵长达肩部,耳垂丰满,穿有长孔。
以右足压左股为吉祥坐,安稳端正。脚底呈扁平状,足心平实,落地时四平八稳。双手禅定印,手指修长优美。螺发排列整齐,毛尖齐整朝上。袈裟边缘装饰一周繁密规整的缠枝西番莲纹饰,卷曲的枝叶与盛放的花朵错落相间,缠绵不断,华美精致。这类纹样常见于明宣德青花缠枝莲花纹盘等瓷器,寓意吉祥。衣纹采用中国画的人物线描技法,线条刚劲流畅,褶皱层叠,传达出布料垂重的质感。这尊阿弥陀佛像造型主体风格属于汉式佛像,融入少量藏传佛教元素,是明代早期藏传佛教艺术影响汉地佛教的具体体现。
我们大胆的猜测,此尊佛像的原本出处应该出自于北京地区附近的大寺庙中,实际上,在汉地,尤其是当时以北京为中心的京畿地区或者汉藏交界处,如著名的北京智化寺、法源寺内大型造像便是其中的经典例子,由此也可见上海匡时这尊造像的级别。
现存永宣宫廷佛像有数百件之多,但体形不大,基本都是高度为十几到二十几厘米的铜鎏金小型佛像。而此尊阿弥陀佛像与永宣宫廷造像有一定的关联,但藏式佛教风格并不浓烈,而且两者体量也相差悬殊,分别代表了明代寺院佛像和宫廷佛像的不同成就。
此尊阿弥陀佛采用失蜡法铸造,失蜡法在古代是最为精细的铸造方法,但是工艺难度大,前期的修胎和后期的修补打磨步骤极其繁琐。明代皇城大寺铸造佛像不计工本、不厌其精,通过高超的技术,以失蜡法铸造成如此巍巍大像,不得不说是古代铸造史的创举。引用刘凯老师的话说:“有研究统计表明,现存古代大型铜质佛像中,明代铸造的就约占六成,足见明代对金铜巨像的喜爱和登峰造极的大型佛像铸造技术。
此类明代大型造像,存世极少。一方面,很多明代皇家寺院连同其中的佛像,绝大部份都倾圮于天灾和王朝更迭之中,同时明代后期政局混乱,国力衰弱,佛教无法发展,佛教造像艺术也陷入停顿,尤其从嘉靖皇帝转信道教起,多次出现毁佛灭像事件,使得大量高等级的明代中早期佛造像化为乌有,能够幸存下来的都弥足珍贵。根据古代铸造工艺专家王福谆教授研究统计,存世超过1.2米的明代大型铜佛像仅六十九件,其中释迦牟尼像十二件,包括天台国清寺大佛、北京戒台寺铜佛、咸阳博物馆释迦牟尼铜像和首都博物馆独尊释迦牟尼像等等,代表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就更少了。由此更可见这尊大型阿弥陀佛的稀有珍贵之处。而这件尊贵的造像虽曾遭劫难,但所幸并未受到严重破坏,经过原藏家精心保护和清理,更显出铜色青翠可人,古意盎然。

🙏
文物代言人佛教历史那些事遇见艺术文化
叶雨书衣0
我的印象笔记
54天地孤影任我行
坐禅这么坐就对了![[酷]](https://h5.sinaimg.cn/m/emoticon/icon/default/d_ku-774d16f5c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