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与
爱德华·霍普 (Edward Hopper)相关的文章,常常像在计数一个个形容词:
孤独 、
古怪 、
撩人 、
戏剧 、
忧郁 、
浪漫 、
挫折 、
窥探 、
内省 、
黯淡 、
边缘 、
怅然若失 、
厌世 ……
这些词汇喧嚣、吵闹着,以“孤独”盖过霍普的“孤独”,以至于根本没法好好把霍普的画多看上两眼。关于霍普,人们写了很多,但都不自觉地避开了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众多不同的人,面对霍普却有着同样的感动?
无疑,他的画作描绘了一个与现实生活略有差异的世界,然而,仅以人们对20世纪前半叶美国生活变化的满意与焦虑,来解释大多数观者于画前的强烈反应,确有些勉强。
霍普的画作并非社会学文献,亦非不愉快的情绪抑或其它同样模糊的、用以建构心理学的情感寓言。他的绘画超越了现实的表相,将观者抛置于一个由情绪和感觉主导的虚像空间。
阅读霍普的画,最好不是先入为主地从主题或者美国现实切入,而是从画本身开始……
上海·中鹰・黑森林
岑小强
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1882-1967年)美国绘画大师,以描绘寂寥的美国当代生活风景闻名。属于都会写实画风的推广者,他的门生几乎都成为了美国绘画史上的重要画家,并被评论家称为垃圾桶画派(Ashcan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