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发布时间 :2022-06-13 16:34:11
马克思 | 历史发展遵循一个必然性的普世模式?

尽管从马克思著作本身来看,并没有必然地视历史发展为一个普世的模式,但是如果不放弃革命的阶级斗争在历史变革中的理论必然性,我们也很难否认历史发展的普遍性。正如前面所指出的:当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论》序言中将社会经济基础的内在力量推动历史发展这一观点与他列出的社会形式并置的时候,他认为历史发展遵循一个必然性的普世模式。然而,他在其他地方尤其是在《前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一书中对社会形式的讨论,却表明他既不认为这些形式是必然的,也不认为它们是普世的,而只是视之为历史的“类型”(Types)。正如霍布斯鲍姆在分析《前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基础上作出的总结:“于是,有关‘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的论述并不意味着历史是简单地单线演进的,而仅仅表明这些社会系统都是人类自原始社会嬗变而来后非常重要的不同方面。”( E. Hobsbawm,Pre⁃capitalist Economic Formations(《前资本主义经济方式》), p. 38.) 事实上,确如陶希圣所争辩的,马克思对于科学性及普遍性的断言,仅仅适用于历史发展进步的动力机制,并不能延伸到任一特定的社会形式——如果源于社会经济基础的力量为变革提供推动力,除非起点一致而且生产力以同样的方式发展,否则社会的发展将是不同的。(陶希圣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和化学的方法加以比较,他认为正如对水和盐进行化学分析得出的结果是不同的,将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不同的社会,得出的结果也是不同的,而这一点确实是科学的。参见《社会科学讲座》,《新生命》2卷5期(1929年5月),页1。)

一一 阿里夫·德里克(1940-2017,Arif Dirlik),《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 1919—1937》。
社会推文历史马克思主义革命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

热门评论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