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塚歌剧团拿破仑曾感叹说:“我的一生是怎样一部小说啊!”事实上,他的一生也是一首“恢弘雄壮”的交响乐,《fff Fortissiom 众生欢唱》讲述的正是这样的故事。不知是不是巧合,作品问世的2021年,是拿破仑逝世200周年。
拿破仑是贝多芬生活的时代的象征,所以出场节点就很有讲究,上田老师选择了拿破仑一生中凶险程度不亚于滑铁卢战役的马伦哥战役,表现场景以一种四面受敌,英勇战斗的姿态将我们很快带进那个血与火,枪炮与乐谱的时代中。
不过,贝多芬一生除了倍受失聪困扰外,他的脑海里一直都被笼罩在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及神秘女性的阴影里,那当然不是什么青春回忆,而是他爸爸的耳光带来的刺痛感挥之不去。上田老师在这部作品里着意描述了他并不令人愉快的童年,似乎是想将他个人与更加宏大,固化了的时代拉开距离,突显他作为音乐家的部分,而他那不幸的家庭生活,爱情生活,则是他想要用枪“杀死”的部分。贝多芬举枪对着幼年自己的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如同《星逢一夜》里父爱缺失的天野晴兴一样,贝多芬内心自觉或不自觉的向着与自己同样志在改变世界的,“手中握着闪电”般的拿破仑心存惺惺相惜甚至是“超我”般的膜拜,而当这种近乎崇敬的感情在拿破仑称帝后则变得格外复杂,在与神秘女性的对峙中,我们能感受到贝多芬的失望,痛苦,自我怀疑,上田老师“残忍”的让贝多芬又一次失去了“父亲”,让他再一次如童年般被“拒之于门外”。特别是“继续歌唱吧!”的桥段,钻钻的带着哭腔的颤音和气声,将贝多芬近乎偏执的悲怮,哀伤赤裸裸的给你看,其鲜血淋漓,痛彻心扉,令人惊悸!
另一方面,这部作品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观察视野的多角度,多维度,多向度。比如以智天使为代表的视角,以莫扎特,亨德尔等音乐家的灵魂为代表的视角,以神秘女性为代表的视角,三重视角看的角度虽有不同,但它就像贝多芬身上的某种不同纬度的人格般共存着:他背负着世代流传的音乐传统,和与自己心中的声音做着不懈斗争,让所有人都能享受音乐。事实上,歌德与拿破仑的对话提供了第四重视角,也展示了拿破仑与贝多芬间相同的命运:“尽管如此,您也还是渐渐觉察到世界远比想象得还要广阔”,“时代的手段还无法跟上您的能力”,他们都是时代的先行者,他们引领着时代但却被时代所束缚,历史巨大的惯性和杰出个人意志间的强大张力左右着人物们的不同归宿。
于是,在张力的最高潮,这两位当世最强大的人相聚在俄罗斯的冻土上。拿破仑和贝多芬间的对话令人激动,拍案叫绝,拿破仑不愧被誉为“国家巨匠”,而贝多芬不愧被誉为“乐圣”,两颗火热的心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其火花四溅的探讨的主题也越发深邃复杂,那种激烈程度让钻钻的演绎比惯常的唱法更加痛苦,撕裂,拉扯,让贝多芬第一次真正认识到自己:背负整个世界的苦难,面对它,接受它。最后,他选择原谅这个世界,原谅自己,原谅加诸在他身上的种种“命运”!而他所面对的神秘女性是人类苦难的象征,他终于知道,唯有拥抱命运,才能与所有苦难和解,才能跳脱出时代束缚和悲苦欢欣。
在作品的结尾,我终于看到钻钻的贝多芬露出了难以言喻的笑容,那个笑容里有狂喜,欣慰,满足,带着柳暗花明后的清澈,自在,释然。
张沪一
Endoriel布
是码字狗就干五十篇
贝多芬竟然有受到维特的影响那么深吗?
张沪一
是的哦
张沪一
回复 是码字狗就干五十篇:有关系,剧可能做了一定程度的联想,讲之和贝多芬的生平做了连接吧
颅内晕眩2666
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