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制订共享求职者黑名单涉嫌侵权】
日前,一份由上海40多家中小微企业一起核对、草拟的“求职者黑名单”在上海的资产管理公司、影视制作公司等中小微企业老板之间流传。“这些人声称能为公司带来多少多少投资。但实际上,我们发现他们同时在多家企业任职,有的还伪造学历、工作经历等,啥业务也拉不到。”上海一家影业公司负责人称。
在企业看来,这些求职者存在失信行为,“拉黑”证据确凿;在同行看来,共享“求职者黑名单”可以避免用人不慎的风险,降低试错成本。不过,这一看似合理的做法却不符合法律规定,涉嫌侵权。
一些企业之所以被骗,有时候并不是因为某些求职者的伎俩多高明,而在于自身招聘用工机制存在漏洞。希望通过“求职者黑名单”降低用工风险,一则不合规,存在侵权可能;二则不靠谱,难免“挂一漏万”。对于企业来说,更现实可行的做法是亡羊补牢,在法律框架下完善招聘机制,堵塞用工漏洞,不给滥竽充数者可乘之机。(北青报)
图个捏夫
毛线,小微企业管理人员就几个人,哪里能做到完全没有用工漏洞,这种才是最低成本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