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 | “走出大山不是为了逃离大山”,乡村...

发布时间 :2022-10-20 19:11:57
北青快评 | “走出大山不是为了逃离大山”,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也不是“两张皮”】党的二十大代表、贵州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刘秀祥,是14年前“千里背母上大学”的主人公。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大山从教。他说,走出大山不应该是为了逃离大山,相信未来山区教育会越来越好。

“走出大山不应是为了逃离大山”,这应该成为山区教育、乡村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山区教育、乡村教育不能以教育孩子“逃离乡村”,到城市生活、发展作为价值导向,而要教育乡村孩子从小形成正确的读书价值观,以及对乡村建设、发展的正确态度。这既可拓宽乡村孩子的成才选择,也可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人才。

一味让孩子走出大山、乡村,通过考进名校“改变命运”,会使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出现“两张皮”问题。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当地教育越发达,人才流失越严重,乡村振兴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就连乡村教育自身,也会因此遭遇发展困境——留在乡村的青年人越来越少,乡村教育因适龄孩子减少而陷入萎缩。不少乡村学校教育者都有一个困惑,当地提出教育强镇、教育强县口号,究竟是“教育强”,还是“镇强”“县强”,“教育强”与“镇强”“县强”究竟该是怎样的关系?

乡村孩子要读书、要上大学,这无可厚非,但是为让孩子勤奋学习,立志上大学,不少乡村学校教师和家长教育孩子,要努力学习离开这个穷地方,只有读书才能离开乡村,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得一些乡村孩子并不热爱乡村,而是嫌弃乡村,离开乡村到城市去生活、发展的被认为是成功,留在当地的则认为是不成功。乡村孩子基本以两种方式逃离乡村,一是考上大学进城市读书,留在城市工作;二是没有考上大学,外出打工,在城市生活。

但问题是,乡村、山区由谁来发展?近年来,为推进乡村发展,我国实施了多项人才计划,如针对乡村教育的特岗教师计划、优师计划;针对乡村治理的村官工程,以及三支一扶计划。但是,受长期来的“逃离乡村”教育的影响,真正愿意扎根乡村发展的青年并不多,乡村振兴面临人才匮乏的现实问题。

乡村孩子要接受更好的教育,走出大山,拓宽视野,但是不能以逃离乡村作为教育与成才目标。建设、发展乡村也应该是乡村孩子成才的选择之一。据此,乡村教育要重塑理念,并改革教育内容。当前,我国包括乡村教育在内的基础教育,都有“高考改变命运”的教育口号,这既不符合现实,也给学生十分功利的成才观教育。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教育最重要的功能不是“改变命运”,而是“完善自我,改变生活”,这也有利于引导所有学生形成健康的读书价值观。值得注意的是,在有的乡村地区、山区,在“高考改变命运”的口号下,却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因为只有考上好大学才能改变命运,那些认为自己不能考进大学改变命运的学生,就可能放弃读高中,进而在初中阶段就辍学外出打工。

乡村基础教育强化知识教育,轻视生活教育、生存教育、技能教育,也让一些乡村学生产生只有升学才有用的观念。其实,乡村的落后现状,完全可以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数字农业、现代农业等改变的,建设美丽乡村也给优秀人才用武之地。乡村教育应适时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培养乡村孩子掌握建设、改变乡村的技能,为振兴乡村发展打下文化基础。

在振兴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已有不少像刘秀祥这样的大学生,在大学毕业后,主动选择回到山区、乡村工作。他们的行动生动阐释了“走出大山不应该是为了逃离大山”的教育与成才理念。我国乡村教育也要围绕乡村教育促进乡村孩子多元成才、乡村振兴,进行教育模式与教育内容的改革。
(文/冰启 图源/视觉中国)

热门评论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