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晚期的服装历史中存在着一个...
发布时间 :2023-02-13 15:41:46
中世纪晚期的服装历史中存在着一个被普遍认可但又存在很大疑点的内容。按照现在的惯例,两种当时流行的女性头饰,像个果盘一样左右张开的被称作埃斯科菲恩(escoffion),而如塔楼般耸立的锥形帽及其各种变体被叫做汉宁(hennin)。
但追查资料会发现,汉宁的叫法最早出现在一位名为Enguerrand de Monstrelet的编年史家的作品中,是十五世纪前期一位著名的加尔默罗会修士Thomas Conecte发明的,这个狂热又人望颇高的修士于1428年左右在法国和低地国家旅行,到处抨击人们的生活与举止。Thomas尤其厌恶女士们的华丽头饰,每当看到便会大喊“Au hennin!”,然后人群——尤其不怕事大的顽童们——便听其指挥一拥而上,夺下这些头饰交给他烧掉。而hennin这个词也被认为可能是来源于当时低地国家对鸡冠的诨称。因为这项记载,不少研究者便认为汉宁帽诞生于1420年代。
然而现在问题来了,Thomas使用这个词的时候是在1428年,他本人也在六年后去世。而如果仔细研究过绘画、雕塑等明确的图像资料就会发现,如今被叫做汉宁的尖帽子,其实是在1440年代后期才出现的,之前压根没影。也就是说,Thomas不可能用这个词描述一个他根本见不到的东西。而且尖帽子的诞生时间也自有逻辑,就在它出现的节骨眼上,西欧女装的审美开始从横宽转向纵长,它是顺应潮流的产物。
如此可以推测,Thomas称之为汉宁的东西,其实就是在他那时候流行的埃斯科菲恩。而且在1428年那阵子,埃斯科菲恩有两边向中间收拢的趋势,从侧面看的确略似鸡冠。至于那之后这么个词是否有接着被用来描述尖帽,由于没有记载,就不得而知了。尽管如今汉宁已经是约定俗成的叫法,但其背后却有着张冠李戴的可能。所以为严谨起见,我在我的书里就不这么称呼尖帽们了,而改用另一个流行名字——塔帽(turret)。
花肥的平行本
第二张图片像是孕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