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林琴话旧林琴事 (236)...

发布时间 :2023-03-10 08:24:11
旧林琴话旧林琴事 (236)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传统美学和政论讲求一个“和”字。溪山琴况最重要的总况就是“和”。徐青山详细地论述了和的宗旨,也提出了达到和的路径。那么,为什么不是“同”呢?
其实在传统士人心目中,同恰恰是一个急需要避免的审美选择。甚至在先秦时期,政治构建中,同也是一个比较次等的选项。
《左传 昭公十年》中有一则齐国公与晏子的对答颇有深意: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
公曰:“唯据与我和夫!”
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
公曰:“和与同异乎?”
对曰:“异。和如羹焉。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先王之济五味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子明确的论证了和与同的差别。晏子认为真正的和是君臣有不同的想法,却能互相印证匡正得失而得其中,如同五味有酸甜苦辣咸,五音有宫商角徵羽,味有不同,音有相异,才能有音乐和美味。只得一味,难成美食;只得一音,不成音乐。
梁丘据一味迎合齐侯,服从齐侯,顺从齐侯,这是同而不是和,完全不能匡正齐侯的得失。
同而不和乃小人。作乐亦复如是。此话有真意。

热门评论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