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孟昌明先生微信:《牡丹亭随记》...

发布时间 :2023-04-03 09:35:21
分享自孟昌明先生微信:
《牡丹亭随记》的随记

《牡丹亭》不仅仅是一出戏,它更是个美学系统,因为汤显祖过人的才情,籍此为“曲”这一文学形式留下灿烂的颜色。

十多年苏州客居,如果说收获,我以为是对昆曲这一形式的初识,再就是对《牡丹亭》由衷的喜欢,昏天黑地的爱情故事我过滤,世俗的恩爱情仇我过滤,文学是高贵的艺术符号而绝不仅仅是叙述故事,本体价值一定是超越故事阐述的形而下手段才可能把美和美感的实质呈现——还有张继青,人称“张三梦”,不能算漂亮,当年她拍《牡丹亭》亦微微发福,更像是江南大户人家的少妇,但她是为《牡丹亭》而生,举手投足唱念做打尽是娇媚,活脱脱一个杜丽娘那入肤的媚、嗔、娇、羞、淡、静,还有喜悦——对生命自由的渴望和对情感深邃地尊从,汤显祖是羚羊挂角式的大手笔,张继青则是在舞台上以个人的天赋把《牡丹亭》生命理想和美推向极致的人物。

《牡丹亭》故事荡气回肠,但《牡丹亭》却最不应该当故事看,我以为“状态”更能够表达我对《牡丹亭》文本中散发的文学精神的敬,它的言语可能可以追朔到子夜吴歌的恩爱欢愉,亦可能超越AL盛行的明天或是后天,时间在此意义不大,人类之所以是人类,便绕不开一个“情”字,绕不开六欲七情,艺术也不可能超越这样的世俗情景去拔高,去升华,情意本身是带着烟火气息的、温暖如握的清梦。

《牡丹亭》彻头彻尾是一出大戏,不同版本有不同刻录,没有宋词那么严谨,我更喜欢明万历版带木刻插图的本子,买过三本,一册放在美国的画室,一册放在苏州美术馆的画案,还有一册放书架,随手翻得到,也从未真正将它读完,就像当年看《红楼梦》,林林总总翻开不下二十次,总也读不完,而却喜欢里面的诗词,整部《牡丹亭》我更喜欢“游园”、“惊梦”,传统戏剧中的折子戏往往更经典,譬如《坐宫》、《武家坡》、《武松打店》和《三堂会审》,折子戏是一个精彩纷呈的点睛浓缩。

念唱做打,粉墨春秋,满世界的山重水复都换做一个无始无终的浪漫复调,说道着生死忧乐这等寻常故事,惊回首,五色纷呈的大千世界被汤显祖定格。凡俗亦成为永恒。
于是,春季里,再读《牡丹亭》,细细研着墨,一本册页重新记录我对那个时代文学纵深的个人敬意,记录我对汤显祖,对《牡丹亭》那一番欲说还休的幽梦——美是这等的恍兮惚兮,又是这等的无可奈何。

孟昌明 四月一日晨 一箭河

热门评论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