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如何养心 我潜入了全国政协委员的读书群!
和我一起读人文好书大赏 《诗者天地心》这本书取材自全国政协委员的一个自发性的读书群,群里主要聊诗词鉴赏。在交流过程中,很多委员都说,自己很喜欢古典诗词,但自学时遇到不少艺术上的难点,一般的普及讲座,往往讲的是创作背景和大致内容,满足不了深入学习的愿望。
于是政协书院在群内开展了15次专题讲座,这些讲座关注古典诗词艺术的核心问题,非但没有让专业背景不同的委员望而却步,反而引发了大家浓厚的学习热情。
讲座内容后来由群主刘宁老师整理成书,就有了手中这本《诗者天地心》。阅读这些讲稿,感觉自己就像是和政协委员们当同学,饶有兴味、流畅惬意。
///
学习古典诗词的非专业读者有一个特点——大多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知识素养和开阔的社会视野。这些读者不再依赖经验知识,而是需要更多的理性知识,即使是对感性的诗词艺术,也希望能更多地把握其“妙理”。
书中15篇讲稿,就是在讲解古典诗词中的“妙理”,有创作中的格律法度,也有如何体悟词心、捕捉词脉的欣赏之道。参与讲座的10位专家都处于学术盛年,在保证专业度的同时,教学经验也很丰富,很能够把握古典诗词传承的时代脉搏。
///
在欣赏诗词的“美”之外,这本书还汇总了读书群中,很多参与者对“诗词如何养心”的见地。
古人云:“诗言志。”诗人言其志,读诗人“以意逆志”,这就是彼此的心灵相通。心的相通是最空灵活泼的事儿。
大诗人李白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诗词中有着天地古今的大视野,而这大视野,就蕴含在一花一月,一觞一吟之间。
李浩教授讲唐诗境界美的奥秘、朱良志教授讲中国传统文人画的诗情、卢盛江教授讲唐诗之路、刘宁教授讲山水诗的艺术构思,都是着眼于诗词中深邃的境界,尤其是自然精神、生命智慧对诗意的塑造。
与古人作品的对话,其实是不断发现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体会“山静似太古”的悠远,体会“人闲桂花落”的安闲,如明镜、如止水,才能很好地陶冶性灵,开阔胸襟。
唐诗境界的实质就是源于形象而又超于形象的这样一种恍兮惚兮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当人解除了外在束缚,在“闲”——无遮蔽的心中,世界“敞开”了,瞬间恢复了光亮,我的灵明沐浴在智慧的光明中。因敞开,而有光亮;互为奴役,只有幽暗的冲动。
任何艺术,不自法度入,则无规矩准绳;拘于法度,则失去灵性。循法而入,由法悟理,心悟理融,方有自得之妙。
《诗者天地心:当代诗词名家讲诗词》
刘宁/编
游佳与汇融
转发微博
方所西安店
打扰,请问可以看下未关私信吗![[可怜]](https://h5.sinaimg.cn/m/emoticon/icon/default/d_kelian-a9df4278bf.png)
伍铁环的白话诗
《休闲读本》 阅史资三观, 吟诗明性情。 行欲少差池, 实事时求是。 ——出自白话诗集《境地与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