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复交”看起来和“清北”分数线相差不大,实际上差远了。
我身边的同学,对清华的大佬们还是非常尊敬的,因为我们很清楚清华在办学实力和办学名气上是远胜交大的。
我自己的认知是,清华(当然也有北大)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门面,是拿出来与世界争雄的。交大复旦则是地方强校,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不可争前二位之锋芒。
这个不可是对事实的描述,并不是一种态度。
我作为交大的学子,肯定还是希望母校能越办越好,在各个方面能追赶前面两位老大哥的步伐。当然了,知乎历来都很鄙视“清北复交”这个说法,觉得这是后两校对自身的过誉,甚至觉得是对前者的侮辱。
对后者的过誉我也赞同,但你要说侮辱我倒觉得尚不至于,但是我的确觉得,交大人格局是要更大一点,咱没必要通过这种容易引起歧义的方式来彰显自己。
交大是比不上清华,但也是很多学子的梦校啊,我们也有自己强势的学科,自己优秀的师资以及优秀的同学。虽然在不少知乎er眼里交大的学生是二流的,但我们自己不能觉得自己是二流的,同时要坚定信心去做一流的。
提升自己,永远都是没错的,至于别人的冷言冷语,嘲讽挖苦无所谓的,交大不会因此就停止发展,交大的学生也不会因此就停止进步。
我在经历了一些事情后有了一些感悟,跟这个话题还颇有关系:别人的评价,有的时候极其重要,有的时候毫不重要。
清华无非天赋怪多一些,十年前我通过保送生考试进了一个天坑专业,一个寝室四个人有三个数学省一,想想那个年代,某些省数学省一都可以直接保送交大了。而复旦数院虽然号称仅次于北大,但平均生源似乎也没比我们这天坑专业的一个寝室好。离谱的是我们这种天坑系还有数学/物理银牌,现在不知道,但当年复交一年恐怕都捡不上几个银。
后来本科没好好学,GPA排50%开外,当然客观来说我天赋在清华不算差,前20%-30%应该是有的,前10%有点悬。而我申请到的Master项目,复交基本至少需要Top20% GPA,如果是中九这种就得系里前三前五的人了,其中也不乏有GPA第一的。
然后说实话,Master期间找回了久违的高中时期的感觉,完全没有本科那种竞争压力,成绩基本是最好的(当然大家也没有很卷这个,但我也没太学),也能感觉自己反应能力脑子明显比别人转的快。本科则是遇到有个大神给我讲题,由于经常听不懂一度很绝望。
清北里几类人:
1. 亚洲金牌及以上水平,清北里有top1%,复交则几乎没有;
2. 数学物理计算机这种学科竞赛全国前100的水平,清北里有10%,复交有零星;
3. 学科竞赛省队或强省省一及以上,或者成绩一直稳定省前列的人,清北有20%,复交可能不到5%;
4. 成绩超过清北分数线许多,再考几次也大概率能过清北线的人,清北里有1/3,考败去复交的人一般则不属于这种人;
5. 剩下30%就是运气好超常发挥考上的,这种人正常发挥大概就是复交浙;
复交看起来和清北分数线相差不大,其实主要是也是和第五类人比的。另一方面清华学风很好,基本前70-80%都质量不错,完全摆烂的少。交大这种可能前1/3以后学生质量衰减就比较快了。
当然进入社会以后,当年高考竞赛成绩如何就没那么重要了。
上海交通大学
漢武敵
分数其实就差个二三十分,不至于那么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