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庵大師 万善同归集-序文
雍正皇帝 序文
朕尝谓佛法分大小乘, 乃是接引边事。 其实小乘步步皆是大乘。 大乘的的不离小乘。 不明大乘, 则小乘原非究竟。 如彼净空, 横生 云翳。 不履小乘, 则亦未曾究竟大乘。 如人说食, 终不充饥。 盖有以无故有。 无以有故无。 禅宗者得无所得故, 是为实有。 教乘者得 有所得故, 是为实无。 实际理地, 彻底本无。 涅盘妙心, 恒沙显有。 有无不可隔别。 宗教自必同途。 迷者迷有亦迷无。 达者达无即达有。 非证明显有之一心, 何由履践本无之万善。 非履践本无之万善, 又何由圆满显有之一心。 乃从上古德, 惟以一音, 演唱宗旨, 直指向上。 其于教乘, 唯恐学者执着和合诸相, 不能了证自心。 多置之不论。 而专切教乘者, 着相执滞, 逐业随尘, 以诸法为实有。 正如迷头认影, 执指为月。 所以同为学佛之徒。 而参禅之与持教, 若道不同不相为谋者。 禅宗虽高出一筹。 若不能究竟, 翻成堕空。 盖住相 遗性, 固积诸杂染, 而同于具缚之凡夫。 离相求心, 亦沈于偏空, 而难免化城之中止。 依古宗徒, 皆以教乘譬杨叶之止啼。 而以性宗 为教外之别旨。 话成两橛。 朕不谓然。 但朕虽具是见。 而历代宗师, 未有阐扬是说者。 无征不信。 亦不敢自以为是。 进阅古锥言句。 至永明智觉大师。 观其唯心诀, 心赋, 宗镜录, 诸书。 其于宗旨。 如日月经天。 江河行地。 至高至明。 至广至大。 超出历代诸古德之上。 因加封号为妙圆正修智觉禅师。其唱导之地。在杭之净慈。特敕地方有司。 访其有无支派。 择人承接。 修葺塔院。 庄严法相。 令僧徒朝夕礼拜供 养。 诚以六祖以后 。 永明为古今第一大善知识也 。 乃阅至所作万善同归集。 与朕所见。 千百年前, 若合符节 。 他善知识 , 便作是说。 朕亦怀疑 , 不敢深信。 今永明乃从来善知识中, 尤为出类拔萃者。 其语既与朕心, 默相孚契 。 朕可自信所见不谬 。 而宗教之果为一贯矣。 夫空有齐观。 性行不二。 小善根力 , 并是菩提资粮 。 大地山河, 悉建真空宝剎。 是书也。 得其妙用, 自必心法双忘。 涉其藩篱, 亦可智愚同济。 心通上谛, 入教海而数沙。 足蹑虚无, 依宗幢而进步。 从此入 者, 不落空亡 。 到彼岸者, 仍然如是。 诚得千佛诸祖之心。 诚为应化 含识之母 。 实惟渡河之大象 。 实乃如来之嫡宗欤 。 朕既录其要语 , 与宗镜录等书, 选入禅师语录。 同诸大善知识言句, 并为刊布 。 又重刊此集。 颁示天下丛林古剎 , 常住道 场欲使出家学佛者, 依此修行。 张 六波罗蜜之智帆 。 渡一大乘教之觉海 。 具足空华万善, 剎剎尘尘。 往来随喜真如, 层层级级 。 饮功德水 , 而一一同味 。 截栴檀根 , 而寸寸皆香 。 熏己他熏 。 利他自利 。 遍虚空而无尽 。 当来世而无穷 。 无始无终。 不休不息 。 此则朕与永明, 所为弘正道, 而报佛恩 者也 。 夫达摩心传 , 本无一字 。 而永明心赋, 乃有万言。 不立一字, 该三藏而无遗。 演至万言, 觅一字不可得。 故云。 假以词句, 助显真心。 虽挂文言, 妙旨斯在。 观此万言之头头是道。 可知万善之法法随根。 何 妨藻采缤纷。 清辞络绎 。多闻逾 于海藏 。 语妙比于天花。 宁 非高建法幢 。 即是深提宝印。 曾何丝毫之障碍。 转增无量之光明。 在言诠而亦然。 岂行果之不尔。 爰附刊于此集之后。 俾学者合而观之。 如宝珠网之重重交映焉 。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