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下乡 曲师学子三下乡:盘活闲置宅基地,激发振兴新活力
中国青年网7月30日电(通讯员 华逢钰)2023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关键年,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阶段。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造成了严重的宅基地闲置与浪费,为更加清楚地了解宅基地利用现状,探索乡村宅基地的多功能利用实现路径,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赤心向农实践团在指导老师的支持下,于2023年6月28日前往日照市东港区陶家村进行实践。进一步探索乡村振兴下农村宅基地使用现状与发展前景,聚焦盘活农村宅基地,聚力农民致富与乡村振兴,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利用现状
调研正式开始前,实践团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多次召开线上、线下会议,积极讨论,广泛查阅资料,了解有关闲置宅基地的历史发展以及当今各地有关闲置宅基地的利用、盘活情况和相关的政策制度。与此同时,实践团成员讨论、制作并发放了有关“农村闲置宅基地的利用现状”调查问卷。在为期一周的搜集资料、整理来自省内各地市的问卷反馈的准备阶段后,成员们可以初步看到:我国闲置宅基地占比约19%,农村至少有七千万套闲置房屋面积并且达到三千万亩左右,每年仅在农房方面的闲置浪费竟高达3500亿元!因此,如何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率,成为农村新业态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基于前期充分的文献查阅、问卷调查和小组讨论,曲阜师范大学赤心向农实践团在指导老师的支持下,于2023年6月28日前往日照市东港区卧龙山街道陶家村,进一步探索乡村振兴下农村宅基地使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躬行实践调研,探寻真实情况
2023年6月28日上午,赤心向农实践团抵达日照市东港区陶家村,就当地基本情况以及发展规划进行采访与交流。村委会负责人热情地向实践队员们详细解答了该村闲置房屋、流动人口等基本情况。实践队员了解到:村内大多年轻村民由于外出打工无暇耕种自家土地,会选择将家中的土地承包给他人经营;但是将家中的多余空房及古宅出租给他人的情况比较少,大多都是闲置着的。
随后,实践团成员分头行动,到家中、田间等地寻找村民进行采访调研,针对现行的宅基地管理政策和村里宅基地使用情况向村民们详细了解他们的问题和看法。在采访内容的设定上,实践团因人制宜,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员提出不同的问题。对于中老年村民,更多是询问家中现有宅基地的利用情况以及对闲置宅基地的规划与使用。对于年轻人则更多的是倾听他们对于当下盘活宅基地政策的看法与建议。村民们耐心热心解答实践团的问题,针对相关举措提出合理建议。实践团在调研采访中观察到,村中中老年人偏多,村中闲置宅基地上大多种植着经济作物日照绿茶,其他多为小麦、土豆等,作物种类较为单一且土地利用形式较为单一。同时,经调研采访发现,村民家中闲置宅基地大多自己种植作物,很少有进行流转利用的,部分村民表示想法进行闲置宅基地流转利用,但是相关补偿资金不能得到满意,同时长久的耕作劳动让自己形成了习惯,一时间空闲下来也会不太适应;也有村民表示担心自己的宅基地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通过采访和调研,实践团了解到:造成陶家村宅基地闲置的原因主要是人员流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加之城镇的“虹吸”效应,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打工、经商,有的直接在城镇购房定居。由于农村宅基地交易价格低,而城市又存在激烈的竞争,生活压力大,很多人选择依然保留农村的宅基地作为最后的退路,从而导致大量农村宅基地闲置。
总结调研结果,探索盘活路径
实践队员返回学校后,开展了线上会议进行总结,各组汇报调研的结论。陶家村出现闲置宅基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村中经济发展速度较慢,许多年轻人不愿返乡,造成年轻劳动力的缺失;陶家村缺少完善的土地管理制度,现有宅基地使用权的申请、交易、退出机制尚没有形成完整的闭环。
经过前期文献资料的查找以及实地调研的结果,实践团成员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进一步激发宅基地发展的内生动力,助力乡村振兴:一是做好现状调查,明确宅基地和房屋归属,明确宅基地的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以及确定房屋产权归属;二是引导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减少“空心村”“空心房”的现象,让闲置的土地能够重新优化配置;三是积极探索多元化利用方式,鼓励农民利用自有住宅经营乡村旅游,或将空闲房屋和宅基地以入股、出租等方式,长期委托第三方统一经营,在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同时增加收入。切实做到真正意义上盘活农村宅基地,助力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