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淀粉样变 中医认为皮肤淀粉样变主要由于风热客于肌肤,湿热困阻皮肤所致,日久则血淤血清风燥,肌肤失养而致。在古代中医文献中,皮肤淀粉样变属“松皮癣”,“顽癣”等范畴。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决》记载:“松皮癣,状如苍松之皮,红白斑点相连,时时作痒。”
根据皮肤淀粉样变的病因病机,中医治疗的法则是疏风润燥,清热利湿,活血化淤。在治疗上应结合内服和外治,标本兼固,才能达到较好的疗效。一般讲皮肤淀粉样变分为三个证候:风热血淤型,风湿蕴结型,血虚风燥型。
风热血淤型:
主要症状为:皮肤干燥,粗糙,增厚,呈荔枝壳样改变,较多灰白色细小的脱屑,剧痒难忍,口干,大便干结,舌暗红或淡红,苔薄黄,脉弦细。宜疏风清热,活血化淤。
药方:白术,茯苓,枳壳,厚朴,当归,川芎各10克,苦参,泽泻,车前子各15克,白鲜皮,首乌藤,刺蒺藜各30克,可健脾除湿养血润肤。单方单药可使用活血消炎丸大黄蛰虫丸等配合治疗。
风湿蕴结型:
主要症状为:皮疹局限于双胫前,瘙痒,搔抓后潮红明显并伴有较多的抓痕和血痂,口干口苦,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宜祛风清热,利湿止痒。
药方:全虫,皂刺各6克,防风,苦参,当归,川芎各10克,白鲜皮,鸡血藤,刺蒺藜,首乌藤各30克,丹参15克,可祛风利湿养血润肤。
血虚风燥型:
主要症状为:皮肤干燥,皲裂,皮疹粗糙,坚硬,有较多的丘疹鳞屑,瘙痒剧烈,伴有口干唇裂,舌淡,少苔,脉细。宜养血润燥,活血祛风。
药方:首乌藤,白鲜皮,刺蒺藜各30克,当归,川芎,红花,赤芍,白芍,僵蚕,防风各10克,苦参,枯草,丹参各15克,可养血润肤活血软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