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揭晓从获奖的五部作品看,应该说有着比往届更加强有力的主旋律框定。这一届茅奖,有两百三十九部作品参评。从各省市作协和出版单位作者报选情况看,有一线名家大咖,也有文学新秀——各级作协的基层作者(当然还有未参评的)占据七八成;报选的出版单位众多,有文艺类大牌出版社,也有别的行业及省市一级出版社参与。单从过去四年出版的数万部长篇小说作品看,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有几个名家大咖作品报选公示后也落选),十部入围作品一定有着评委自己的遴选眼光——根据时代和现实的要求,力求贴近文坛整体水平的基本面。五部获奖作品有来自山东青岛的杨志军《雪山大地》,小说写得是汉藏一家亲,从书名就看出主题所在,有着浓郁的藏地特点;来自河南,却现为北京作协任职的乔叶,属于七O后,《宝水》正是揭示乡村振兴的大主题,而且是这两年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文学攀登计划相吻和的创作路径,先声夺人,所以作者的获奖感言里,首先就是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新疆刘亮程《本巴》延续《一个人村庄》的诗意,试图诠释民族史诗的更多可能,增加了更多诗意化的想象空间;上海孙甘露《千里江山图》的文本里,有着先锋写作的某些特质,却是更加逼近现实主义的抒写路径,通过红色谍战,国共博弈,抒写二十年代前后某段红色宏大历史中更加细微的部分,带着更多传奇色彩;广西东西的《回响》,涉及到悬疑,直面犯罪题材,类似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心理分析,精神分析,透射特定境遇里的人性和情感。这五部长篇小说的获奖,也是主流意志、评委审美及读者心理的集大成,某种具象化的折射。虽然难免以偏概全,难免突现任何文学奖都有可能存在的某种局限性,但或也看出这届与往届的明显不同,对宏大主题叙述的重新框定,或正是为了强化更加明确的时代主旋律,为了讲好新时代神州故事而设定。这一不可逆的主流框定,由此也正是为今后国内长篇小说创作指出了发展的方向,也成为重要的文学风向标。
文学小说推荐
小绿草2
李迎兵
张延墨
四个字, 政治挂帅
李迎兵
必须的,回归《红岩》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