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在举行的
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奖年度论坛上,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奖终审、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汪民安从德勒兹的“褶子”的概念聊起,分享了他关于城市类型的思考。
在德勒兹的理论中,“褶子”即无尽的折叠与打开,在具体的领域如艺术中,强调繁复与多样的巴洛克艺术便是这种概念的代表。在建筑方面如十七世纪教堂中,上部空旷的空间与下部密闭的暗室,也是一种折叠漩涡的体现。
汪民安认为,城市大概有几种类型。一类城市是“条纹城市”。每一个街区、甚至每一个建筑都有不同的单元。它是封闭的,只有大马路,没有街道,不会形成开放式的空间。这样的城市,它把日常生活放在比较次要的位置上,城市规划主要是为了管理而服务。
还有一种城市就是与条纹城市相反,也就是“平滑城市”。这样的城市没有什么格栅,有宽阔的马路,强调城市的功能、效率与速度,让城市像一个机器那样没有障碍的快速运转。
“褶子城市”处于条纹城市和平滑城市之间。它既不是完全封闭的,也不是一个畅通无阻的、打开的城市。它是不断的折叠、打开再折叠、再打开,建筑与建筑,应该是嵌入地连接,这种连接是断裂而非流畅的,是“口吃式”的,有一种层次感和可能性。比如咖啡馆、理发店这种带有公共性的小空间,它们处于胡同、街头,还是位于大商场里,带来的感受和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汪民安说,一个城市既应该向光敞开,有它可见性的流通;也应该保留自己的阴影,有自己的隐秘褶皱。理想的城市应该是一个打开、折叠,再打开、再折叠的过程。内部和外部,阴影与光明,精神与物质的折叠,应该是理想的“褶子城市”中应该具备的要素。它有敞开的一面,也有隐藏的一面,公共性和私密性共存。这样的城市,或许更能孕育出理想的城市生活。
三联人文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