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者以习医为尚。张仲景说:“(医学)...

发布时间 :2023-11-02 21:31:38
儒者以习医为尚。张仲景说:“(医学)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此语深合儒家忠孝之道,且具有经世致用的现实意义,古代明君良相、硕学通儒,闲暇时光,往往致力于医学,上保社稷,下安黎民。如唐玄宗曾编撰《开元广济方》,唐德宗曾编撰《贞元广利药方》。宋代的文人多通晓医学,如司马光著《医问》,文彦博著《节要本草图》《药准》。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也多习医,如方以智、吕留良、傅青主、颜元等。
中医护儒者之体。中医长于调理,习中医者多深通养生之道,身体力行,故能福寿绵长。白居易精于医药,有多首养生诗出世,享年74岁,在当时可谓高寿;陆游晚年行医,医术颇高,享年85岁,是宋代诗人中的长寿冠军,这都与他们懂中医、善养生不无关系。
先天不足之人,通过中医药也能获得健康。韩愈是唐代儒学复兴的旗手,也喜欢中医与养生。他在《与华州李尚书书》中说:“(做人应)亲近药物方书,动作步趋,以致和宣滞。”在《故太学博士李君墓志铭》中,历数服食带来的种种危害,颇有见地,“余不知服食说自何世起,杀人不可计,而世慕尚之益至,此其惑也!”韩愈的父亲、兄长、侄儿皆壮年而逝,他自己也有早衰症状,《祭十二郎文》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但由于对中医养生身体力行,韩愈享年58岁,与唐代士大夫的平均寿命相仿,这是非常难得的。
中医解儒者之困。生活困顿的儒者,常以医药为生,以解燃眉之急。陆九渊是著名理学家,与朱熹、王守仁齐名。陆九渊家以经营药店为生,他本人自幼体弱多病,对《素问》等医学典籍颇多涉猎,《陆九渊集》中数十处谈及医药,体现出浓郁的医学情怀。颜元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颜李学派的创始人,他出身卑贱,一生以行医、教书为生。颜元曾以铃医为业,游历南北,足迹遍及关外、中州,增长见识,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中医发儒者之思
“宇宙在乎手,万物在乎身。绵绵而若存,用之岂有勤。”(宋代邵雍《宇宙吟》)这首诗描写了气功修炼心得和“天人合一”思想。一些懂得中医的儒者,通过医学实践活动,对世界的认识更加丰富、完备,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以中医药为喻,说明修齐治平的道理。如汉代辞赋家枚乘作《七发》,通过互相问答医药养生知识,表现其反对分裂的大一统思想。柳宗元作《辨茯神文并序》,通过购买假茯神的故事,发出“物固多伪兮知者盖寡,考之不良兮求福得祸”的感叹。宋代苏洵作《审势》,以先进行阴阳辨证才可用药为喻,说明制定政策前进行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是以善养身者先审其阴阳;而善制天下者先审其强弱以为之谋。”陆九渊在朝中提出:任贤、使能、赏功、罚罪是医国“四君子汤”,得到孝宗赞许。
王阳明年轻时对中医养生十分痴迷,在他结婚那天,因为和道士谈论养生之道,竟然忘了回家,直到第二天,家人才从道观中找到他。王阳明成为一代大儒后,在授徒讲学的过程中,常以自己熟悉的中医药为喻,阐发见解。他用对症用药比喻针对性改正缺点问题,“譬之用药对症,虽芒硝大黄,立见奇效;若不得症,未有不因药杀人者。”用精气神比喻“致良知”思想,“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谓之神,以其流行而言谓之气,以其凝聚而言谓之精”用医治疾病比喻平治天下,“今天下事势,如沉疴积痿,所望以起死回生者,实有在于诸君子。若自己病痛未能除得,何以能疗得天下之病!”
从中医学获取实践经验,推动儒家理论发展。王安石推崇医道,在《答曾子固书》中称自己《难经》《素问》《本草》诸书无所不读,传世有“王荆公偏头痛方”“王荆公妙香散”等,医家医案中屡用之。王安石还通过医学实践作《洪范传》,阐明了他的唯物主义学说。王安石认为,水、火、木、金、土是存在于时空之中,具有一定形态和色、声、臭、味的5种物质元素。由于不同元素之间和同一元素的不同性质之间存在着差别和对立,因而五行既相生又相克。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就是由对立统一的5种元素构成的。五行是宇宙万物的构成者,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万物的变化,由于五行内部的对立统一没有终止,故推动万物的变化遂至于无穷。
张载是北宋哲学家,也是一代儒医,《邵氏闻见录》载其为邵雍诊病事:“子厚知医,亦喜谈命,诊康节脉曰:‘先生之疾无虑。’”张载认为儒和医为一家,医理通于文理,提出“仁者寿,安静而久长,寿之象也”的观点。张载还根据中医实践发展了“气一元论”,认为:气之聚则为万物,气之散则为太虚,万物有形有象,太虚无形无象,但不论是有形的万物,还是无形的太虚,都是气的暂时形态,气才是宇宙的根本。
中医认为,经常锻炼身体,可使人体气机调畅、血脉流通、关节活利、筋骨肌肉壮实,减少疾病发生,促进健康长寿。颜元由此提出“动”的观点,《言行录》载:“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他认为格物的“格”就是“手格猛兽”的“格”,并以此批判理学家的主静,认为静坐功夫,使人精神萎惰,筋骨疲软,主静空谈之学日久,必然养成厌事心理,结果遇事茫然。
中医是古代社会重要的实践活动,对儒者的日常生活、身心健康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些儒者以中医药为喻,说明平治天下的道理,甚至从中医获得灵感,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中医学与儒学高度契合,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互为根本,具有互根关系。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医学与儒学相互补充、促进、融合,互相成就,都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璀璨瑰宝。

热门评论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