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成为朋友的元素说多不多...
发布时间 :2023-11-08 16:01:53
11月8日
成为朋友的元素说多不多,说少不少,而成为知己,则要苛刻很多。成为知己,需要三观相投吗?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伦理问题,深刻点说,也算是哲学问题。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先举一个疫情期间的事例。武汉疫情期间,作家方方陆续写成了一本疫情日记,并委托一个身份颇为复杂的西方人出版,而且还率先出版了德文版和英文版,挂在了德国和美国的网站上出售,针对她的日记,在两个外文版本的推介语上,出现了很多含糊而又暧昧的评论,这激发了国人很多感概。对于作家方方,不少人挖出了她的旧历史和优越权,在特权和批判面前,一个坐在家里凭借想像和含混立场作出呐喊的写作者,用她激进的情感引导很多人发生了争执,并且,争执导致了更多的分歧和分裂,不少人因此发现,原来亲密之人,三观如此不合。于是,朋友反目,知己生疏,甚至夫妻也有了背离之意。
我便是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和一个多年的好友产生了疏离。三四年之后,我们握手言和,对当初的事情不再回溯,大家都明白那不仅仅是时代的一个疤痕,更是对友情的一次摧残,好在,我们终于走出了沼泽。
经历了这场变故和修复,我对维特根斯坦决意要与罗素断绝关系有了深深的理解。维特的决定并非心血来潮,也非背信弃意,他在深思熟虑之后,出于真诚而又真实的考量,“得出了结论,我们确实不适合对方。”他在信里写道:“这么说不是想要责怪谁!无论对你或对我。但这是个事实。我们聊起特定话题时经常出现不愉快的谈话。这不愉快不是缘于哪一方的坏心情,而是源于我们本性的巨大差异。”
一个高尚的人,借助另一个伟大的人的肩膀,站在了高处,当他突然发现身边之人与自己有着价值观的不同,尤其是对科学工作有着很大的分歧,他本着忠诚的态度,选择了“和平分离”,既不虚伪的亲密,也没有争斗和伤害,只是维持着一种真实而坦诚的关系,尊敬,而不分裂。从这段关系的处理中,我们不难看出,维特的善良、真实促成了他进一步的成长和成熟。他妥善而不失风度地化解了自己的尴尬,也避免了对导师的伤害。
很多人说,在这个世界,最难处理的,是人的关系。太多人虚以委蛇,只是为了维持一场非真诚的交往。主宰命运是一门生活的艺术,有善良垫底,便能有无限的张力。从这点来看,我们还有很多自省和修练的空间。
大师无疑是给我们作了一场深刻而理性的教育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