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雌”一词的一些科普

发布时间 :2023-11-12 16:41:30
【关于“英雌”一词的一些科普】

据黄兴涛和李奇志等学者的考证,最早使用该词的是一位自号“楚北英雌”的留日学生,她不仅自号“英雌”,还于1903年在《湖北学生界》发表《支那女权愤言》一文,批评何以“世世儒者赞颂历史人物曰大丈夫,而不曰大女子;曰英雄,而不曰英雌。”

秋瑾撰写的长篇弹词《精卫石》(写于1905~1907年间,未完成)第一回的标题就是“睡国昏昏妇女痛埋黑暗狱,觉天炯烟英雌齐下白云乡”。当代研究中,夏晓虹、胡缨、季家珍(Joan Judge)等都曾以“英雌”命名秋瑾。

除女界人士外,柳亚子、曾朴等男性知识分子也喜用“英雌”一词。
柳亚子有诗批评“良妻贤母真龌龊”,赞美“英雌女杰勤揣摩”。
1928 ~1930年间曾朴续写《孽海花》,第三十一回的标题用到“英雌”——“抟云搓雨弄神女阴符,瞒凤栖鸾惹英雌决计”。
在钱化佛口述,郑逸梅编辑的《三十年来之上海续集》一书中提到了“七位英雌”,分别是唐群英、秋瑾、林宗素、沈佩贞、褚铁华、舒惠贞、徐宗汉。

夏晓虹教授在《阅读秋瑾——一代英雌的人生意义》一文中更明确地表示,“在我看来,对于秋瑾最合适的称呼与概括,还是那个创造于晚清却未能通行的‘新名词’——英雌”。

“英雌”一词虽未能流行至今,但至少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仍有使用。李奇志的博士论文里还详细讨论了以秋瑾为代表的“铁血英雌”和以吕碧城为代表的“文人英雌”的不同面相,并从清末民初一些小说的“英雌”话语中“情”“色”叙事分析了“英雌”话语更多元的面相。
“英雌”话语所体现正是现代国家民族解放与发展的诉求与女权阵营妇女解放诉求之间的复杂张力。

(以上内容来源:《性别与战争:上海1392-1945》第二章,书第59-61页)

[发射爱心]备注:
1、有关“英雌”话语研究参见李奇志的博士学位论文《论清末民初思想和文学中的“英雌”话语》,华中师范大学,2006。黄兴涛在《“她”字的文化史:女性新代词的发明与认同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一书中也有专节讨论“英雌”一词。
2、参见郭延礼《秋瑾文学论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第108-129页。
3、参见夏晓虹《英雌女杰勤揣摩:晚清女性的人格理想),《文艺研究》1995年第6期。
4、曾朴:《孽海花》,今心、张峻点校,安徽文艺出版社,2004,第260页。
5、钱化佛口述,郑逸梅编辑《三十年来之上海续集》,学者书店,1947。
6、夏晓虹:《旧年人物》,文汇出版社,2008,第88页。
7、李奇志:《论清末民初思想和文学中的“英雌”话语》,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热门评论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