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高山 这部片子,硬把酗酒父亲改成母亲
只是其中一个问题。它整体看完那么令人不适,还不是因为一个传记片,整个情节设置一点也没有尊重原形人物,也没有尊重事实。
编剧和导演擅长抛开事实不谈,然后娴熟得拿自己自己的那一套认知和逻辑去安排情节。
比如女学生不上学去电玩厅、吃烧烤,不觉得眼熟吗?这不就是都市剧里最常见的城市里叛逆小孩情节模版吗?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张校长所处的地方,有没有所谓的电玩厅,女高的学生就算叛逆有没有能去吃烧烤的钱。
再比如,片子里张校长有事就凶这个凶那个。这不就是好莱坞最擅长的角色模版吗?以前受过什么什么创伤,于是性格古怪,暴躁易怒但是实际心地善良,强势霸道但是最后都为别人好。主创大概是搞不明白,为啥一个遇到这么多困难的人,情绪还能这么稳定逻辑如此正常,所以只能找个苦大仇深的模板抄一抄了事。
再比如,一个时不时出现的早死的白月光,不觉得眼熟吗?这不就是好莱坞典型的早死的太太/女友模板,打着柔光,慢镜头,长发披肩,主角遇到困难就在幻觉里出来溜一溜对着笑,灌鸡汤的那种。
整个片子都是以这种“抛开事实不谈,我觉得该这样”的逻辑来创作的。他们不了解大山是什么样,也不愿意去了解。
这么好的题材,这么多的素材,拍成这样,大家要骂几句,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