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是能干而利众的人...
发布时间 :2023-11-22 06:03:31
圣人是能干而利众的人(第八十一篇到第八十五篇)
八十五 道家与儒家的差别
道家与儒家在对待人的成长上有明显差别。
1、历代儒家都用名利来促使人上进。光宗耀祖,出人头第等就成为儒家文人追求的目标和动力。
道家从个人的内在本能出发,追求自身能力的最高值,自我内心愉悦的最隹态。提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1)道家修身的目的是通过提高人的办事能力来提高办事效率。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崇高的个人目标。这就是老子提出玄同的用意,他讲:“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2)因为道家把事物的终态总看成自然,因此不存在光宗耀祖,更不会出人头第。
2、在名位的问题上,儒家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主张要先取名位而后行言教。因此儒生往往一开始就不得不把思想定在终端上,要争名位。实际上在人们心中,无名始终处于弱势,而有名处于强势,如果再要强调有名,则身处其中的人在情感上就一定会失去平衡,而不得不在极不稳定的情感状态下度日。在现实中,一心只想求名利就往往反而得不到名利。
道家认为人的安全与稳定最重要。所以老子认为人在没有名时最好,最安全,最能做事,最会出名望。他说:“无名,万物之始也"(3);“有生于无"(4);“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5)人做事时最需要的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3、一旦有了名,儒家就要进一步去进行说教,去管人。实践证明,这样也能管理社会。但敝病很多,会抑制人的创造力,对执行者也常不安全,会树大招风,叫人怕出名,猪怕壮。
道家就完全不同,认为“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6)认为人一旦意识到有这回事就不聪明,是余食赘行。而主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7)这就意谓着圣人把道的作用、把事物本身的作用始终摆在首位,而我的作用只是助推而已,是顺其自然。大量实事证明这是一条既能让人有作为、能为社会做事、又能减少思想负担、还能保障身家安全的最有实效、最稳妥的思想和意识途径。对社会,对个人的思想修养都十分有利。人一旦成功就应有此认识。
4、在儒家培养人材中有一个明显的界线,就是要得到大儒或圣人认可后才能成为君子。因此儒生都想一举成名,都必须一举成名。
道家圣人则不是走的一步登天之路。在老子思想中,“圣人的作为"与“学圣人如何作为"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界线 。圣人居无为之事是圣人,常人只要能居无为之事就也是圣人。
无为是一种能耐,或一种手段,而道有力量,有自然力。人必须通过无为才能获取道的自然力。因此,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并不是为了某种目的或企图,而是象万物一样,只是一种自然属性。这就是老子所说:“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8)
5、历史上,儒家打造圣人君子的作为,最后常常把那些有作为的君子推上一种特殊的危险境地。因为这些君子与大众差别太大,因此就失去自然性,基础不牢。
道家圣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除了上面的圣人之外,其下还有各种不同程度、不同条件的圣人,他们与普通老百姓之间也不存在鸿沟,而是一个通途。因此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既有利社会,又不会危害自身,这就为不言之教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从而为净化社会,清静民风指出了一条宽广的大道。
因此人们在获得了基本的物质保障之后,最好学一学道家的学说,它可以让你获得内心的真正自由。
注
(1)《老子译注》 (辛战军译注)第四十四章。
(2)《老子译注》第五十六章。
(3)《老子译注》第一章。
(4)《老子译注》第四十章。
(5)《老子译注》第二十二章。
(6)《老子译注》第二十四章。
(7)《老子译注》第二章。
(8)《老子译注》第十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