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历史建筑原则上就地保护及征迁安置等诸多因素的缘故,漳州的文保在星罗棋布般散落城区各处边角的同时,还大多与新建的住宅小区紧密嵌合,形成不同于泉州连片古城风貌的独特韵味。如南昌中路旁的苏氏大宗祠“石田堂”,始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但在浦头社的城市更新中安然保存。
又如胜利东路民主里新村的马公庙供奉的是开漳圣王陈元光部将马仁,是楼内社林甲林氏“船底侬”——过去漳州城唯一拥有陆地厝产的疍民家族——的主祀庙宇。马公庙是开漳圣王信仰系统中数量仅次于圣王庙者,且专门保护与水相关事务如疍民、海战等。据说当年蓝理参军前,就从楼内的这座马公庙请走香灰以求保佑,后来澎湖海战结束时亦是用马公庙香灰涂抹伤口。
当然,留存下来的历史建筑不止有宗社和宫庙,近代民居亦有所可见。除上次提到的文川里石眼科番仔楼外,新行街番仔楼和东坂后番仔楼也颇具代表性。新行街番仔楼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为旅印尼华侨陈顺筹返乡所建的别墅。1935年漳州工委恢复,担任书记的马东涵恰好是陈顺筹的外甥,于是他便借用舅舅的别墅开展地下活动,此楼即为漳州地区的组织工作作出了大量贡献。
东坂后番仔楼建于1934年,投资人陈贵宗曾参与创建漳州育贤学堂、笃励学堂、中西学堂等新式学校,打算以此洋楼开办医院。后因投资经营不善变卖予龙溪县政府,建国后一度作为龙海九龙江河道堤防管理处的办公楼,后来又改造为公租房分割给二十余家租户。如今虽重归国有,但修复工程进度不明而尚不对外开放,只能从围障缝中一窥细腻。
海蛎煎/蚵仔煎是福建沿海地区所共通的小吃,但漳州(也可能仅是此店)的做法又与宁德、泉州有所区别,但不变的是福建人对海蛎一样的优秀处理能力,甚至比起家乡的做法更能人接受。肉粽的油腻也要稍重宁川风味一层,但多汁的内里也着实将口感进一步提升,呈现出与闽东有所类似但仍算得上大相径庭的口味。
带着微博去旅行古建筑美食 漳州
微博同城
此微博已在
漳州中作为优质微博推荐,帮更多同城小伙伴发现宝藏打卡地 。
同城种草发布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