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和旭】“九”的本義...

发布时间 :2023-12-04 23:43:30
【九和旭】
“九”的本義,文字學家有不同解讀,主要有:其一曲義;其二肘義,臂节的象形,臂节可屈可伸,故有纠屈义;其三龍蛇之形義。見古文字诂林,第10册第894-897頁。
筆者取龍蛇之形義。其實龍的原型為蛇。因此,“九”為蛇形。蛇盤曲,故有曲義;蛇曲行,有屈伸之狀,與其說“九”是臂节可屈可伸,不如說是蛇身的“可屈可伸”。這樣,“九”本義的蛇形說,涵蓋了其他兩說,顯然更合理。
至於“旭”字,《說文》:“日旦出皃。从日,九聲。一曰:明也。”許慎說旭是太陽出來貌,“九”為聲符。但五代-北宋時期的文字學家徐铉(916年-991年)在校對《說文解字》時指出:“九非聲。未詳。”九不是聲符,那又是什麼?徐鉉也不清楚(“未詳”)。後世文字學家堅持“九”為聲符,認為徐鉉不了解古音(《字源》601頁)
筆者認為“旭”字之“九”既是聲符,也表義。這樣就要涉及“九”的本義。對按照上文“九”的蛇形說,“旭”字,就意味著,日之初生,與蛇的活動特征關聯。
蛇作為爬行動物,生命力旺盛,最大特征就是週期性蛻皮。從原始時代起,蛇似乎就跟永生有關。古希臘蛇女神是克里特人的大地母親(參見見字道公眾號“大地與蛇”一文),雙手分別舉著死亡之蛇和再生之蛇(《象征符號插圖百科》186頁)。一般的講,蛇因週期性蛻皮而象征著復活。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太陽運行的軌跡,從日出湯谷,扶桑樹升起,到昆吾(日中),轉而悲谷、悲泉,落於昧谷,再經黃泉(幽都),至蒙谷之浦;也就是說,太陽白晝自東向西運行,夜晚潛入地底自西向東返(《中國神話哲學》16-17頁)。在太陽崇拜時代,日落被看做太陽之死,而日出為太陽之生。太陽經歷夜的死亡之行,早上又復活了。
太陽的重生,便是“旭”,以蛇(九)的復活,表示太陽的重生。
太陽通過蛇的復活而重生,作為文化原型,出現在古埃及日神拉(ra)的形態上。拉神鳥首人身。鳥象征天空和太陽(中國古代謂太陽為三足烏)。而拉神頭上的光輪,有一條蛇圍繞著。這與從日從九(蛇)的“旭”字遙相呼應。

热门评论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