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从孙权这里学到许多。孙刘联盟的真正缔造者,不是刘备,不是孔明,不是鲁肃,不是周瑜,而是孙权。周瑜夜见孙权,向他要五万精兵,孙权却告诉周瑜,他“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让周瑜、鲁肃和程普先行,自己在柴桑做后援。如果周瑜等人出师不利,“孤当与孟德决之”。
决心联刘抗曹的正是孙权自己。否则,他怎么会说张昭等人的建议“甚失孤望”,怎么会说鲁肃、周瑜的意见“正与孤同”“甚与孤合”?
“尽管如此,孙权却从来就没主动说过自己的想法。在整个决策过程中,他不断征求意见。主战的话最好由主战派来说(鲁肃、周瑜);联盟的话最好由联盟者来讲(诸葛亮)。有不同意见没关系,正好考验各人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只有沉住气,才能决策正确,才能克敌制胜。
但孙权也变得了脸。他联刘又反刘,降曹又背曹,借荆州又夺荆州。赤壁之战前他对抗;赤壁之战后,曹操攻势锐减,他投降。关羽威震华夏,他偷袭;刘备大败夷陵,他求和。赤壁之战后,孙权和曹操打,也和刘备打;与刘备和,也与曹操和。”
我想,这并非反复无常,而是作为一个经常会挨打的人,知道怎样才能在夹缝中图发展、求生存。
我看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