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拆?主城一环或迎近400亩大盘!】
成都楼市观察 梧桐树、红砖房、竹篱笆、格子窗……上周路过西北桥,顺路去转了转成都著名的“城中村”——铁路新村。
现场确实大为震撼,“英雄”真的会迟暮。
铁路“新村”|一点都不新
铁路新村,始建于1953年,又被老成都人称为“铁半城”。
曾经,这里是铁二局、铁二院等铁字头单位的职工宿舍家属大院,上百栋以红砖、红瓦建成的苏式建筑呈规模化建设,医院、学校、百货店、游泳池等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令无数人艳羡向往。
如今,70年的风吹雨打后,昔日辉煌不再,只剩下一座瓦砾斑驳、墙体破败、设施老旧的城中村,与旁边的新建高楼形成鲜明对比。
从西北桥站B口出来,一环路边上就是一栋3F小洋楼。
再往里走,一眼望去,怎一个“破”字了得。
外墙斑驳杂乱,墙皮上还有修修补补后的痕迹,黄叶散落四处,因无人清理而铺了一层又一层,未经修剪的绿植沿着红墙肆意蔓延,将底层的光线彻底掩盖。
抬眼一看,天上裸露成团的电线、网线随处可见,向四周杂乱牵扯;晾衣杆随意伸出窗外,一排排的被单、衣物在风中摇摆。
单元门前,是无人打理的杂草、随意停放的共享单车、破旧不堪的杂物、成堆积放的垃圾……通行空间被不断挤压,只剩下一个仅供居民进出的门框通道。
与主干道接壤的围墙,是由破旧的铁皮、铁网、砖垛、线网和一座废弃的保安亭组成,将小区面貌瞬间拉低,且毫无防范能力。
行走之间,不时还能看到一座已经荒废的“危房”,以及画着“拆”字的墙面。
“现在住在这里的,大多都是在周围做生意、打工的人或者一些已经退休的老伙计,真正的老住户或许不到三成,早都搬走咯。租金倒是不高,单间一个月300-400块。”一位已退休的老大爷如是向我们介绍。
据此前的人口普查数据,目前铁路新村的常住人口+暂住人口,仅5万多人,相较早年的30万人,确实是冷清了不少。
主城浓浓烟火气里,藏着蓬勃的活力
当然,铁路新村也有它“独特”的一面。
一家开了几十年的苍蝇馆子,虽然环境破旧度堪比“叙利亚”,边上还是危房,但味道确实“很正宗”,即便是在工作日的白天过来,店里的客人也不少。
果真是应了那句,“没有一只兔儿,能活着跑出成都”。
兴奥游泳池,更是铁路新村原住民们难以抹去的夏日记忆,放学后,呼朋唤友来此畅游两圈,儿时的快乐原来如此简单。
院内,用篷布搭建的临时场所,成为老年人们茶余饭后的聚集地,悠闲的午后,下下象棋、打打麻将……旁边还站着三五个围观者,好不悠闲。
老旧的红房子间,是周围居民的货物“补给站”——沙州路菜市场,面积不算大,但胜在物品供应齐全,日常生活购物方便,形成铁路新村独特的风景线。
铁路新村,饱含着一代人难以忘怀的回忆。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已建设近70年的职工家属安置房,其设备设施、安全属性、居住舒适度等,均已与当下的生活要求不相匹配,确实有极大的改善空间及必要。
但不管怎么说,股权重回铁二局手中,对于铁路新村的居民来说,也是一件好事,一方面可以减少很多三方合作过程中的拉扯,另一方面也能尽快将搁置多时的旧改项目重新提上日程。
最后,也衷心希望铁路新村居民的生活环境,能够早日得到改善。
今晚吃鱿鱼
铁二局不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