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记忆 南京记忆 | “牛首山诗人”胡翔冬
张智峰
江宁区的青龙山,在民国时期曾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公墓——永安公墓。当时,永安公墓埋葬了很多民国名人,除了王建祖、孟心如等人外,著名的南京诗人胡翔冬也安葬在这里。
【谁人不识胡三怪】
胡三怪,名俊,字翔冬,别号三怪。6岁读书,以“颖悟”著称,后来进入两江师范学堂学习,师从李瑞清。1910年,学成归国,在两江师范学堂授课。授课期间,胡翔冬“时出玮论。震慑四座。梅庵先生异之。以师行三。遂呼之曰三怪。”李瑞清(梅庵)看到他才能出众,又排行老三,于是称呼胡翔冬“三怪”。
辛亥革命时,胡翔冬在南京振臂一呼,组织了近千人的自卫军。后来胡翔冬任“地方保卫团总办”,负责维持南京的夫子庙、水西门、南门外一带的社会治安。时人却不以职务称呼胡翔冬,而是称他为“三太爷”。不管胡翔冬走到哪,总会有人喊他“三太爷”。他的好友,曾在金陵大学任教并兼教务长、文学院院长的刘乃敬有诗云:“跃马金陵日,衔恩遍万家。至今长干里,谁不识三爷”。
“三太爷”的盛名,可见一斑。
【牛首守庐出意外】
胡翔冬对牛首山有着特别的情感。胡翔冬夏天赴牛首山,可以避暑;秋天来牛首山,有时是为了望月,或者看云。其实,除了这些,他喜欢牛首山,重要的原因是为了报答恩师道人李瑞清的知遇之恩,主动为其守墓。
那时的牛首山,比较偏僻,游人很少。胡翔冬常常是卷着被子前往,到了牛首山,足不出户,且不与人说话,一门心事扑在诗词研究上。每到皓月当空,胡翔冬就喜欢带上一瓶酒,登上最高峰。踞坐在悬崖边上,畅饮到天亮。因为喝醉了酒,还发生过一次意外。
1922年5月11日晚,他与往常一样,到崖边喝酒。这一次喝醉了,胡翔冬不幸跌落崖下。第二天早晨,寺僧在房间里没看见胡翔冬,担心他遭遇不测,于是派人四处寻找,终于从一棵松树顶上,把他救了下来。这次,胡翔冬因醉酒伤了左肋骨,还差点把命搭上。幸好,寺内一长老精通医术,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胡翔冬身体得以康复。
胡翔冬在牛首山写下了诸多诗作,从这些诗作中,也可以看出,胡翔冬对牛首山的钟爱。胡翔冬在题咏牛首山的同时,也为“牛首胜境”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精神财富。他被誉为“牛首山诗人”,显示了对牛首山的一往情深。
譬如这首《七月晦日牛首山房坐雨戏成小诗寄仲英》:
山头松树风,扇雨起烟浪。
寺楼如小舟,泛泛景江上。
塔即是钓矶,鸟变游鱼相。
待公赤脚来,一和欸乃唱。
【为人师表胡翔冬】
胡翔冬任教期间十分负责,诲人不倦。
他曾说:“余每授一新课,恒利用暑假作准备。”
批卷时,他每一个字都不会放过,必要“费尽推敲,始作定局”。对待学生如此,对待朋友也是一样,“即友朋之就正于先生者,乃恒奉为一字之师。”
1937年,侵华日军经常以飞机轰炸南京,他的城南窑湾住宅不能幸免。胡翔冬与近300名师生同乘一小轮,溯江而上。经武汉,再迁往成都。
当时成都有一些权贵,邀请迁川的各大学教授任职,这也是常理,但胡翔冬却不为所动。逢迎权贵,一直为胡翔冬所耻,曾诗云:“侯门一饭羞”。
胡翔冬平生写诗不多,且轻不示人。当时有人劝其集刊,他说:“姑待之。”
到出刊时,他的原稿有李瑞清和陈三立的题字跋语,人们劝他将其一并刊出,胡翔冬说:“不必标榜,标榜无益。”一时间闻者绝倒。后来,他的《自怡斋诗》出版,题字为梅庵手笔,但因印章略去,这事便鲜为人知了。
1940年11月9日,胡翔冬因病在成都去世,享年56岁。卢前、唐圭璋、程千帆、刘成禺、沈祖棻、陈匪石等,纷纷撰写挽联和挽词、挽诗;金陵大学还成立了“征募胡翔冬先生纪念奖学金基金委员会”,发起人有胡小石、陈裕光、张大千等45人。
抗战胜利后,为实现胡翔冬的夙愿,胡翔冬的家人和学生们,将他的墓迁回南京,葬于江宁青龙山永安公墓。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