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敦禧使用过的瓷碟、印泥盒,以及刘栋臣获得的五品军功奖章执照。
续百年船政精神扬马尾时代风帆
福州晚报讯 今年是船政创办155周年。昨日,一场文物捐赠仪式在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举办,1842年帆缆作业护手、刘栋臣五品军功奖章执照等9件文物回归船政故里。
当天,船政后裔刘友墀向博物馆捐赠了其祖父刘敦禧使用过的瓷碟、印泥盒,以及其叔祖父刘栋臣获得的五品军功奖章执照。
刘敦禧是船政学堂第一批赴欧留学生,曾任福州船政局副局长兼工程长。刘敦禧四兄弟均就读于船政学堂,且皆为海军英杰,刘敦禧的弟弟刘冠雄是民国时期的海军总长,刘家也因此被称为“宫巷海军刘”。
记者看到,刘栋臣五品军功奖章执照除右上方有一角缺失外,其余保存尚好,字迹很清晰。这张奖章执照是船政大臣裴荫森于清光绪十三年奉光绪皇帝谕旨,颁给造船有功的刘栋臣的。奖章执照最上方标着两个大字“执照”,右侧写明了刘栋臣“仿造快船功成”,左侧写着“右照给五品军功刘栋臣收执”“光绪十三年十二月十二日给”。落款为“钦差大臣裴荫森”。
刘栋臣是刘冠雄二兄、曾任福州海军艺术学校校长。他不但参与制造了40艘军舰,还参与创办了海军飞潜学校。奖章执照上所指的“仿造快船功成”,是刘栋臣参与制造中国第一艘快碰兵船“开济”号有功。这是船政制造的第24艘军舰,1881年11月9日开工,1883年1月11日下水。
本报与这件珍贵的船政文物颇有渊源,2012年曾报道过文物的发现过程。“这件文物是在刘冠雄故居维修时发现的,而后我的堂哥和侄子将这件文物交给我保管。”刘友墀说,他希望通过捐赠让文物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人了解到文物背后的故事,将船政精神发扬光大。
作为近代海军的后代,福建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刘传标捐赠了祖父传下来的1842年帆缆作业护手,民国时期舰用餐刀、餐勺、剃须刀、水兵刀、吊床帆布等6件文物。
“过去水兵和船员在船上生活不是睡木板床,而是睡帆布床。这样在船颠簸过程中,人不会被颠下床来。”刘传标说,6件文物反映了旧时水兵和船员生活的真实状态。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负责人王芳说,9件文物进一步丰富了馆藏,同时也为他们研究船政人物提供了重要依据。这些宝贝后续将在馆内展出。
一部船政史,半部中国近代史。建于1997年的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是我国首个以船政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收藏有文物900余件,资料1000多件,其中有三件国家一级文物。
目前,博物馆正在提档升级。位于船政文化城船厂旧址片区综合仓库的博物馆新馆,正加快进行展陈施工,将于明年与市民见面。新馆分为三层,展陈设序厅、历史背景、船政诞生、船政教育、船政制造、船政海军和船政文化7个部分。届时,新馆将结合声光电多媒体技术以及新设的艺术造景,为市民带来丰富多样、深度互动的博物馆游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