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是佛陀教导的核心要义,是指佛教修行的最高成果。涅槃的意思是从苦解脱,是苦的止息。佛陀曾说,贪嗔痴的息灭就是涅槃(《相应部》)。
大约2560年前,80岁的佛陀走到生命的尽头,他卧于印度拘尸那罗城外的两棵娑罗树下,安详入灭。佛陀进入涅槃前为众人最后说法:“无论是身体上的感受,或是心里的变化,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变幻无常的,所以你们要精进努力,心不放逸。”(《大般涅槃经》)佛陀生前经常告诫弟子,对他适宜的礼敬方式并不是外在的礼拜和供养,而是应该如法修行、正当生活。
佛陀教导众生的全部内容包含在戒、定、慧三学之中——戒:道德的规范,戒除身、语方面伤害他人的行为。定:正确的专注。慧:经由对实相的体认,解脱自我的束缚。这些就是法——自然的法则和生活的艺术。
《释迦涅槃图》
南宋陆信忠画
绢本·设色
规格:157.1 × 82.9 cm
奈良国立博物馆藏
作品描绘了佛教传说中释迦在跋堤河边的婆罗双树之间圆寂的情景,以法隆寺五重塔塔本塑像为首,日本早有表现涅槃场景的造像,而以涅槃图为本尊像的涅槃法会,也于平安时代初期起成为惯例。涅槃图受到来自中国的影响,同时通过各个时代宗派盛行制作并独立发展开去。
本图在涅槃图之中也具有非常独特的形式,绘制于中国南宋时代的贸易之都宁波,后被日本求得。娑罗树被描绘成两颗宝树,而释迦周围的众弟子并无悲伤表情,胡人打扮的人物围着香炉起舞,似在赞叹涅槃,这一点也实属罕见。有人设想这种图画形式形成的背景是当时宁波成熟的信仰文化。
画面右方中间有小楷落款“庆元府车桥石板巷陆信忠笔”,可知该画是在宁波被称为庆元府时期(1195~1276)由职业画匠(佛画师)陆信忠(工房)所作。本佛画彩色浓厚,绘画线条细致有力,兼有细腻彩色花纹,表现力极强,也许是大量使用了中间色的缘故,该作令人感受到先期佛画的变迁。在标有陆信忠落款的作品中,该作品与奈良国立博物馆馆藏的《十王图》并列堪称最为上乘之佳作。再者,裱具上部用墨写有“天王宝物”。此作为爱知津岛神社别当寺宝寿院相传之物。
【名称】涅槃图
【年代】明代
【简介】立轴 绢本 设色 纵400.2厘米 横208.4厘米
【现藏】日本 圣福寺
这是一幅煌煌巨制。图中佛祖侧卧于娑罗双树下圆寂涅槃。众多佛门弟子、道家神仙、志怪鬼异及凡界男女,纷纷前来吊唁。神情或悲恸,或穆然,或惊诧,与佛祖平和安详的神态形成鲜明对比。构图以佛祖为中心,人物动势呈放射状,布势雄伟。人物众多,神貌各异,设色浓妍。云雾卷曲的形态,为吴彬绘画的重要特色之一。
佛涅槃图1幅
绢本着色
155.1×202.8
平安时代 12世纪
东京国立博物馆
涅槃图描绘的是释迦在沙罗双树林内迎来肉体死亡的情景。2月15日是其忌日,这天为了缅怀释迦的遗德及报答佛恩而举行涅槃会,涅槃图便是作为本尊而被用于涅槃会,并制作有诸多画像。本图为平安时代涅槃图代表作品例中的一件,以高贵的人物表现及优美的色彩而著称,堪称名品。绘图视角始于释迦足部稍上方,因此位于长方形大幅画面中央的释迦被放大描绘,其周围的弟子及诸菩萨、天部、鸟兽类也被放大描绘出来,作品的画面构成具有将涅槃的情景进行特写的特质。此类画面构是平安时代涅槃图的一个特征。
世尊涅槃图
十四世纪 镰仓时代
长196.9公分,宽188.6公分
现藏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自古以来各地都要在纪念释迦牟尼逝世周年的法会时供奉上涅槃图做法事。
涅槃图是释迦从降入人间到圆寂的八相事迹中以涅槃(圆寂)为主题的画像,描写了做完成道后45年的讲经得病的释迦,躺在沙羅双树下面的寝坐(寝台)上,静静地等候着临终时刻的情景。
本图的释迦右手垫在头下,头北面西,并起两脚横躺在寝台上,是根据镰仓时代以后流传出来的第二形式所描绘的涅槃图。
还有,画面左上画有从天而降的由阿那律引路的摩耶夫人,毗舍离城老女的手搭在释迦的脚上。其中有名的是会众中倒在地上的阿难和倒水的一比丘的场面,沙羅树的背后画有流淌着的波涛汹涌的熙连河和悬挂在群青色天空中的洁白明月。
围绕着释迦冷静地守护着他圆寂的菩萨和极其悲伤的十大弟子以及多数禽兽也表现得非常精致。
释尊是金泥身,衣纹采用了切金纹样的金泥彩。菩萨是白肉色身用红线描出轮廓,罗汉等的大众用红黑线画出肉色身,身穿的服饰纹样巧妙地用堆集的金泥彩色来表现等,整体上没有夸张之感成功地表现出了稳妥的画趣。
仏涅槃図
日本15世纪江戸时代佛画
规格:188×110 cm
材质:绢本 矿物颜料 金箔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藏
在日本涅槃图特别普遍,西方各主要博物馆也都珍藏有日本的涅槃图。而且构图形式几乎相同,形成了一定的标准样式。
佛陀以吉祥卧的姿势安住在娑罗双树之间的床上,弟子们围绕在佛陀四周,捶胸顿足号哭失声,百兽从山中狂奔而来,群鸟集在林间乱飞乱鸣,狂风从四方吹起,山川震撼摇动,火焰从地下冒出,清流都滚沸起来,天人擂鼓打锣悲叹传报,万物萎谢凋零,整个世间呈现出寂寞萧条的景象。这一切都是在为三界导师佛陀的涅槃致哀!
据说当初佛陀入涅槃后,阿泥律陀上升天宫告诉摩耶夫人,夫人一时难抑悲痛,竟晕了过去。醒后立即偕天到婆罗双树间,见遗物又嚎啕痛哭。当时金棺自开,放大光明,只见佛陀合掌坐起说:“有劳慈母远从天降,心里实在惭愧,但诸行无常就是这样,请不要太过悲哀。”接着阿难请示佛陀说:“佛已大殓,但现在又起而说法,若后世问起,该如何解说?”佛陀开示说:“佛涅槃后,慈母摩耶夫人自天宫降,至双树间,如来曾为世间不孝的众生,从金棺坐起,合掌说法。”说完金棺自合。
释迦金棺出现图
十一世纪平安时代
纵160.0厘米 横229.5厘米
京都国立博物馆收藏
本图描绘释迦牟尼佛横卧金棺入涅盘时,为了自天上赶来、但未及相见的母亲之故,以大神力复活,并为母说法的情景。这个情景是根据昙景所译《摩诃摩耶经》而来的。用单一画面描绘此主题的作品仅见本图,此外,做为平安时代大画面佛画的存世作品而言,本图也极为珍贵。
在横长型式画面的中央,自金棺起身的释迦牟尼佛将身躯略为倾斜,面向左下方跪地听法的佛母摩耶夫人。金棺正面前方,摆有置放供品的桌子,其左侧放有有佛衣的几案。在金棺周围,画有多达七十人以上为数众多的会众。
据寺传记载、十六世纪日本战国时代名将织田信长攻打比睿山之际,长法寺僧将释迦金棺出现图持归秘藏、战后让渡,现为日本指定国宝,由京都国立博物馆珍藏。原图是西元十一世纪平安时代用单一画面描绘此主题的作品仅见本,也是平安时代大型画面佛画的唯一存世作品,极为珍贵。
自金棺起身的释迦牟尼佛将身躯略为倾斜,面向左下方跪地听法的佛母摩耶夫人而说法。
在横长型式画面的中央,自金棺起身的释迦牟尼佛将身躯略为倾斜,面向左下方跪地听法的佛母摩耶夫人。金棺正面前方,摆有置放供品的桌子,其左侧放有有佛衣的几案。在金棺周围,还画有多达七十人以上为数众多的会众。
右上方飞天身姿曼妙,飘逸轻柔,供养赞叹。
水神、火神及诸天神、夜叉等随喜赞叹这惊奇的一幕。
难陀及诸弟子和护法神将
跪地听法的佛母摩耶夫人及阿难尊者(左侧)
画面上使用了各式各样的中间色调,并以包括金银彩在内的丰丽色调来加以着色。衣服上使用了局部晕染及渐层晕染等晕色方法,并在其上加以白色照晕(加上白色晕染使其呈现反光效果,类似高光法),使颜色组合看来更显得柔和。此外,衣服轮廓使用彩色线条的手法,可见于十一世纪后半的天台佛画。另外,需要特别强调的佛衣及佛钵的轮廓线则使用了肥瘦线(指具有粗细变化的线条表现),这种方式作为一个新的倾向格外引人注目。释迦牟尼佛及摩耶夫人的衣服以截金纹样加以装饰(截金指将金、银箔切成小片,用于绘画或雕刻作品上的技法),产生了一种把光集合到画面中央的效果。目睹此奇迹的在场会众亦惊亦喜的情感流露,经由精巧的线条描写及向心式的构图生动地表现出来。
本图原藏于京都天台宗长法寺内,江户时代被称为〈涅盘图〉。之后,经松永记念馆收藏后捐赠给国家。